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95
本文关键词: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张晨2012-04-2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者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摘要】经过十年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199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一、成绩: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区域均衡发展;1998年颁布实施的我国《高等教育法
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张晨 2012-04-2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者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 “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BJA070036)成果《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发表于于《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2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摘要】经过十年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总体上仍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的状态。建议国家加强分类指导,支持部分高职教育供需水平都比较高的地区率先改革、先行先试,因势利导地实现高职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199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在布局和资源等方面表现出区域之间相对均衡的发展特征,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存量差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满足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由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水平仍然不高,总体尚处于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探索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推动发达地区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改革的先行先试,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绩: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区域均衡发展
1998年颁布实施的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设立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设立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授权,也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伴随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审批权下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特征。
1. 布局均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布局呈现东、中、西部区域均衡发展态势,对地级市的覆盖率明显上升。近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数量成倍增长,其中高职院校数量的增长尤其明显。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其中本科院校597所,高职院校(含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下同)474所 ;200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职院校1215所 。十年间,本科院校数量增加了0.83倍,而高职院校数量则增加了1.56倍。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分布不均的现象。从近十年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普通高校数量变化看,高职院校增长明显,并呈现东、中、西部布局趋向均衡的良好态势,,中部与东部发展基本接近,西部与东部发展保持同步;本科院校的数量增长相对较小,而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区域差异。由此,布局均衡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见图1)。
图1 东中西部每百万人拥有普通本科、高职院校的变化(1999~2008年)
高职院校的布局均衡,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导向有着直接联系。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改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极大激发了地方政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其结果是高职院校对地级市的覆盖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高职院校布局的区域均衡特征。
我们分别从东、中、西部任选两个省份,从1999年和2010年各省“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变化和布局变化情况看:十年前,在六个省份中只有两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对当地地级市的覆盖率超过本科院校;现在,六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和对地级市的覆盖率上都已经全面超过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布局均衡和扎根地方面向基层办学,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为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奠定了重要基础(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部分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对地级市的覆盖情况(1999/2010年)
2. 资源均衡:各地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均衡的同时,区域之间的资源差异也在缩小。教育部数据 显示,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师比和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指标均呈现相对较好的均衡状态。由此分析,区域间资源相对均衡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
以2009年生均校舍面积为例,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分别为生均27.52平米、27.88平米和25.48平米,中部与东部非常接近,西部地区略有差距但相差不大,最大差幅不到十分之一。而与高职院校区域生均校舍面积均衡相比,中职学校则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最大差幅达到四分之一;从普通高中生均校舍面积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更大,最大差幅接近三分之一。
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区域间差异也相对较小。2009年,东、中、西部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6453元、5049元和4900元,中西部比较接近,东部地区较高,最高差幅接近三分之一。与高职相比,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的区域间最大差幅近90%;基础教育的区域间差异更大,东部地区普通高中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与中西部地区相差1倍,初中区域间最大差距为2.26倍,小学达到
2.84倍。
从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的生师比看,也是高职院校区域间较为均衡。2009年,东部地区高职的生师比为16.99、中部为17.54、西部为17.85,区域间最大差距仅为0.86;而中职学
校生师比的区域间差异则高达5.73,普通高中也达到2.78,初中为2.1。从双师型所占教师比例看,高职也比中职差异更小。2009年,中、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都在32%左右,西部地区略低,约29%,相差3个百分点左右;而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区域间差异达到近5个百分点。
3. 入学机会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中西部地区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为154.86万人,2009年达到639.49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约4倍,适龄人口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比例也扩大了4倍。数据显示 ,与本科相比,高职院校在提供更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1999年,本科招生超过高职约两倍;2008年,这一局面得到改变,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成倍增长的同时,本科和高职招生比例近1:1,高职招生略高于普通本科。十年间,东、中、西部普通本科招生数提高了2~3倍,而高职招生则提高了6~7倍(见表2)。
表2 东、中、西部普通本科和高职招生的变化情况(1999/2008年)
注:本表在分析编制过程中,剔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图2同)。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而且实现了各地适龄人口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促进了教育公平。数据显示,1999年,各地适龄人口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人口大省的高招规模明显低于适龄人口规模;经过十年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各地适龄人口规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促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见图2)。
图2 各地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适龄人口之间的变化(1999/2008年)
4. 人力资源储备和存量均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促进各地人力资源均衡作出了贡献。1999~2008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500 万本专科毕业生,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1315万,高等职业教育为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储备存量作出了重大贡献。而随着人力资源存量储备的提高,各地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全面均衡提升。对比1999年和2008年各地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十年间,不仅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比重普遍明显提高,而且仅高职毕业生的比重就基本超过了10年前所有大专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在分别剔除全国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三个省份和最低的三个省份,可以发现各地从业人员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相对比较均衡。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不仅提升了各地人力资源存量,而且使各地人力资源储备存量之间更加均衡(见图3)。
图3 十年间各地受过高等教育程度的从业人员比重变化(1999/2008年)
二、问题:如何摆脱低水平均衡发展“陷阱”
满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能否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供需均衡”,则是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看,前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之间布局均衡、资源均衡和入学机会均衡的相关分析还仅停留在“供给均衡”层面;而且受经费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等因素影响,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区域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离实现较高水平供需均衡的“高级阶段”尚有不少差距。
1. 经费投入的初级均衡阶段:数据显示 ,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一方面与本科相比较为均衡,另一方面其投入水平又明显低于本科。从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水平看,2008年全国本科平均为8115.64元,高职则为4827.81元,本科是高职的1.68倍。为便于比较分析,在剔除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畸高的北京和西藏后,可以发现各地高职的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相对比较均衡,但总体上明显低于本科(见图4)。
图4 2008年各地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含高专)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
2. 师资力量的初级均衡阶段:如果按照传统评价方式,单从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和生师比等指标来看,各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相对比较均衡的;但是实践发现,目前高职师资队伍仍然较难适应学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自身改革的需要,并正在成为制约高职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调研数据显示 ,一方面,在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反映出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对学校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堂师生互动、图书与教学设施、校风学风在内的总体满意度仍然偏低(见图5),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尚有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而师资队伍建设将成为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图5 各地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大学的总体满意度
3. 供需匹配的初级均衡阶段:如果说,前面讨论的院校布局、资源、经费、师资、质量(学生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等职业教育供给;那么,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各地的供给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之间是否匹配?
通过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供需均衡评价模型”(以下简称“供需模型”),可以从供需均衡角度对各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做出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进而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这个“供需模型”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价值标准、两套指标体系、三个评价层面、四种基本状态。
——一个价值标准:能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较高水平的供需均衡,是评价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两套指标体系:建立“供给强度”和“需求强度”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高职
教育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进行描述。
所谓“供给强度”,是一个相对指数,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对各地高职教育供给状况的赋值,可以反映某省高职供给水平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所处的位置。依据供给强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经费、师资、设备、质量五个方面,设立10个具体指标,描述和评价各地高职教育的供给水平。以S代表供给强度指数,各地高职教育供给强度指数测算模型如下:
所谓“需求强度”,也是一个相对指数,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对各地高职教育需求状况的赋值,可以反映某省高职需求水平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所处的位置。依据需求强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产业、就业三个方面,设立12个具体指标,描述和评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水平。以D代表需求强度指数,各地高职教育需求强度指数测算模型如下:
——三个评价层面:在供需分析框架下,从供给、需求、供需均衡三个层面,对各地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从各地高职教育的供给水平看,供给强度较高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3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黑龙江、湖南、福建、陕西、江西、辽宁; 从各地高职教育的需求水平看,需求强度较高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5个,分别是上海、山东、广东、江苏、北京、浙江、河南、内蒙古、黑龙江、天津、辽宁、河北、吉林、湖南、湖北;
从各地高职教育的供需匹配水平看,可以直观地划分为四种基本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分析。
——四种基本状态: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把31个省区市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是供需双维较高型,指高职教育的供给强度和需求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个省份,即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其高职教育的供给和需求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是供给单维较高型,指高职教育的供给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需求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省份,即辽宁、黑龙江、福建、江西、湖南、陕西,其供给水平相对较高,而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发展速度较快;
三是需求单维较高型,指高职教育的需求强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供给强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只有1个,即河南,提示河南省需要进一步加大高职的供给力度; 四是供需双维较低型,指高职教育的供给强度指数和需求强度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个省份,即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4. 基本结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正处在供需均衡的初级阶段,部分省份具备了向高水平供需均衡阶段发展的条件。在四种基本状态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供需水平可以发现,全国
下载地址: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95.Doc
【】最新搜索
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影像工程 2006年第7期
主持人演讲稿192
东莞名将鞋业人才网
共和小学2005下总结69
收藏自我情感比表露自我情感更利于人际交往一辩立论
74公程直径、螺距和小径
56隧道施工工艺
中标公示登记表
2013事业单位会计分录84
本文关键词: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6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