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人文素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关键
本文关键词: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摆上日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相继开展。但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发展不平衡,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且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亟须研究解决。其中,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强化人文教育的关键。
一、教师素质制约人文教育的实施
人文教育就是人们习得人文知识、形成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活动。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与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高等职业院校独特的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计,以及不同于普通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决定了其人文教育模式独特的职业性特征。这种独特职业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其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上,还体现在人文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上。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调研,发现这一类型学校的学生对于人文教育内容的需求,与其他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故形成了“职业人文教育”这一概念[1]。这种人文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职业性、完整性、综合性、开放性、渗透性、活动性。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造成职业人文教育内容缺失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们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4035名被调查学生只有26.9%认为,专业课教师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987名被调查教师中有2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2]。另一方面,对于什么是职业人文教育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教育,大部分教师都缺乏正确的理解。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探讨成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关注的共同点。从教师职业属性来看,教师素质应由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构成。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除了具有与普通院校教师相同的基本素质以外,还要根据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特殊性要求,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素质、操作演示能力素质、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素质、职业研究能力素质、就业指导能力素质以及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素质等[3]。
调研发现,可把高职院校的教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动手能力强,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但较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由于该类型教师知识储备中人文知识的先天性不足,即便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师范类院校,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专业技能知识较为缺乏,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有困难。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教师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外,还应具备教育理论素养,有正确的人生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质量观;学校更要重视师德的培养[4],通过多种途径使大多数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能力。
人文精神广大而深邃,无所不在,人文教育应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融为一体。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制约着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质量与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其人文素养,构建具有稳定而又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已成为高职院校强化人文教育的关键。
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关键。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对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可逐步实行评定教师职称与专业技术职称的双职称制度。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学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双师型”教师既应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应具有工程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能引导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复合型教师。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双师型”教师遴选标准不断完善,但其中的内容却很少关注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在实践中,教师也较少地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修炼或提升,进而造成了目前大部分“双师型”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为了更好地实施职业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根据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行为操守习惯等作出新的规定;对于在岗的“双师型”教师,要建立健全人文素养培训制度。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培育带头人,由本校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科研能力和思想敏锐的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引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文教育团队;二要组建以开展职业人文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任教师队伍,由本校选择教学、科研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较好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作为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三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管理者等,向学生传授高水平的人文知识,拓展人文思维,以生动的案例向学生进行职业人文教育;四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人文素质,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开展职业人文教育。
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重视其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为了保证教师质量,德国将职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大学示范教育阶段,学习结束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并证明拥有了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者完成了职业培训,才能进入第二阶段,为期4个学期的见习期。第一阶段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规范,学生学习自主、灵活;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对学生的教学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发扬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大学传统,把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求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在职业界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全面体现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第二阶段则要求学生参加大学关于教育学、专业教学法方面的研讨班,并且要求到职业学校去见习,进行实践锻炼。最后要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最终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这样既保证学生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理论功底,也能保证他们获得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
不仅如此,根据法律规定,德国的职教教师需要不断进修。进修途径有很多,有专门的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有大学参与的培训。此外,许多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也举办一些培训,邀请职业学校的教师参加。还有的学校为教师提供参加有关的研讨会、学术会、经验交流会等交互式学习机会。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三、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
与其他方式相比,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养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有学者概括说,人文教育对教师要求更是相当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这“四个真”,是通识课教师的必备条件[5]。高职院校要把教师的职业人文素质培训纳入到培训计划,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培训活动。第一,新任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培训。对于将要走上讲台的新任教师,在进行教师职业培训的同时,加入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同其他课程一起作为取得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打下必备的人文教育教学基础。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人文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教师接受人文知识培训,增长人文见识创造条件;营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氛围,并制订学习计划,例如规定完成某一人文教育课程学习,充实自身人文素养,并采取自学、课堂讲授、同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把人文素质培养纳入人才考核及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师的知识领域,丰富讲课素材;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方便他们自主选修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第三,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人文素质。人文理念、人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研讨及交流,学习先进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的方法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将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验教育教学的人文意蕴,教师的职业人文素质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四,建立规范的教师培养制度和师资培训基地。其中特别要重视让指导实践的教师定期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参与科研开发和专业生产实践,加深对社会、对科技发展动态与水平的认识,培养社会情感,提升人文素质。
四、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亟待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6]。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不仅要具有本学科知识素养,而且应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素养,并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达到“精、深、广、博”。这样才能够保障高职学校职业人文教育的开展,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技术本身是富有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一同展现出来,用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去影响学生。即在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将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人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将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技术现有的争论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追问。因此,教师评价中要注意考察教师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的能力;二是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的能力;三是运用丰富的知识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的能力。因此,许多学校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和从工厂企业调入的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并且要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新分配来校的毕业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必须先到工业中心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安排他们到工厂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与工厂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设备安装、调试、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在专任教师中(不含公共课教师)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李建求,2001)。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培养提高方面,建立了师资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按照主能力和辅助能力进行考核。主能力由课程改革与建设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两部分构成,其考核占总体考核的60%。辅助能力由教学工作量水平、专业科研能力及成效、社会服务能力及成效、团队合作意识与成效以及其他教书育人与管理的成绩构成,占40%。量化了对教师的要求,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7]。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运用不同形式,激励他们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是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升华的必要过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亟待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2][4][6]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3]游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特征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7]黄春麟.高品位智力技能型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能力本位人才培养工作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6-09-15.^
本文关键词: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6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