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
本文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
日期: 2011-3-11 15:23:58 浏览: 8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石伟平/徐国庆
【作 者】石伟平/徐国庆
【作者简介】石伟平,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这一体现的建构需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同时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编 者 按】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成果颇丰。
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为筹备好2008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深入研究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于2007年7月设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等15项“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研究领域涉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地方教研部门、行业企业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的政策研究,“培养模式”、“教学管理”、“质量评估”、“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及“部分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的比较研究等。各课题组按照课题确定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一批以文献综述、研究报告和实验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宣传这些研究成果,以期望在更广的范围内指导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摘 要 题】中等职教
【关 键 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理论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教学模式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二元割裂状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改革到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系统考虑体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什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包括:①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依据职业分类确定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②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的体系结构要与工作体系结构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③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根据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体系;④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要以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项目教学等方法,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⑤评价方法与企业评价相对接,把企业评价标准和方法融合到学生学业评价中,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均可以纳入其中。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因而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框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实验实习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以下分别从这些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
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因此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应当是职业。然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比较混乱,多数专业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的,如护理、烹饪等;但也有些专业是以通用技术为依据设置的,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等;有的专业是以行业为依据设置的,如电子商务;还有的专业是以产品为依据设置的,如玩具设计与制造、鞋类设计与制造等。后三种专业由于不是以具体职业为依据设置的,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不清晰的状况。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每个专业的职业定向。因此有必要按照职业性原则对专业目录进行疏理,名称能够调整的专业尽可能地按照职业来命名专业,名称难以调整的专业也要具体明确其职业定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依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调节专业设置,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专业设置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必须依据两个基本数据,即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其他学校该专业设置情况。因而职业学校在论证新专业时,都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然而情况往往是,所做文本非常漂亮,但其中有多少数据是基于可靠调查的?有多少数据是准确的?有多少数据对专业设置有直接参考价值?可以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仍处于黑箱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其后果非常严重,然而其责任又不能完全归于职业学校,因为要准确地获得这些信息谈何容易?即使职业学校能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项工作,也是重复劳动。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强专业设置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便于职业学校依据它来设置专业,学生也可以依据它来选择专业,形成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这将大大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有力地推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大类专业教学标准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项核心任务是要开发主要专业的教学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重组到教师资格要求、实验实训装备标准建立等方面,按照就业导向思想系统规范专业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明确每个专业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来定义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清晰地梳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重要。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开发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开发这种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有职业能力标准。我国目前已有的职业能力标准很不系统,残缺不全,即使有一些,也或者已陈旧,或者本身不够科学,缺乏权威性。若能系统组织并开发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求把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开发作为核心内容。
3.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在目前这个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沿用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1)建立多元化的普通文化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是多元化的,它既要满足个体人格继续完善的需要,专业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与普通教育相比,因教育性质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课程也应追求自身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彻底摆脱学问式的思路,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用性指要突出普通文化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更为彻底的改革是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要敢于把一些非常实用,而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到课程,同时还要求这些课程内容按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
(2)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的微调,而是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地对接起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必要时,也可设置少量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课程体系设计,有必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传统的“三段式”把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作为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点,,旨在追求“厚基础”,但是“厚基础”应当是教学模式体系的目标、终点状态,而非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点。
这就需要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习惯理念,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这意味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将突破仅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把实践从延伸和应用的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而把传统上理论的“基础地位”转变为“附属地位”。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中、东、西部经济、技术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全国难以实施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具备一定的弹性,以供不同发展水平的职业学校选择。基本思路是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本专业核心能力所开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面向不同地区职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所开发的供学校选择的成组课程。
(三)开发核心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是一个“最低要求”。
专业教学标准只是在宏观上规范了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过程,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建设既是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课程思想,提升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中。课程标准开发非常重视设计思路的建立,它把其他内容仅仅看作为设计思路的体现而已,这是它与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通过对设计思路的探索,有利于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要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开发。
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要分别进行。普通文化课程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课程设置问题,而是每门课程中的内容及其组织问题,即该教授哪些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方式来教授这些内容。比如大多数文化课老师认为文化课很难上,学生不感兴趣,但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把文化课上得非常生动,使学生很爱学的教师。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普通文化课程标准的开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这些课程的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上。
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则应确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基本思想,这是就业导向思想的最佳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被情境化,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作用并不大。相反,过分追求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会使职校生因畏惧而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多学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开发还要兼顾社会的现实需求。如双证融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的。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能有意识地融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
(四)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数老师没有教材是没法上课的,这一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
目前职教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了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且只要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不难克服的。
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要素,除了课本外,教材还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要加强教辅教材的开发,尤其是要加强仿真软件的开发。实训仿真软件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设备与真实情境,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现状,进行工作现场无法进行的实训等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多种教学辅助材料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大大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五)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停留于教材。因为职业活动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教材不可能涵盖这么多信息。有的优秀教师,一堂课的内容需要占用2G的硬盘,这么丰富的内容显然是无法全部体现在教材中的。只有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可能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丰富多彩,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项目中建构他们的职业能力。
课程资源单一,教材内容单调是导致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但是,要求每位老师都去开发课程资源,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通过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使得优秀教师的资源能够为更多教师所共享,使得教师授课时能轻松获得所需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单调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引导,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资源成分,并对资源进行精心筛选,真正把它建成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库。
(六)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难有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做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做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学生考核方式,应大力推行“作品”考核,以学生实际制作产品的水平来考核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课堂教学评价,应彻底改革“听课”或是“说课”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表演、表面作秀等现象,在教学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课堂教学,美其名曰是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课堂非常热闹,实质上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当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与制作的环境,并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七)加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支持体系建设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需要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实施体系。而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中,遇到的最为尖锐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比如教师能力能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是否具备了实施教学的硬件条件。因此,伴随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二者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来加强则是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应当先有师资和设备,还是应当先有课程。通常的观点是应当先储备好师资和实训设备,然后再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这种观点初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事实上其思维模式仍然是机械的准备论。我们从事活动当然需要一些条件,但问题在于,我们应当具备了这些条件再去进行活动,还是努力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条件。
我们永远不可能为教学模式改革储备好师资。教学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教学模式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只能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来建设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师队伍。从实训条件看,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的确对实训条件有着较高要求,但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是相当大的。问题在于如此庞大的资金,该如何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培养功效?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教学模式体系,然后按照这一教学模式体系的实施要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上述目的。
当然,教学模式改革毕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工程。从“复杂”来看,教学模式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的教学模式改革,都要做到周密计划、全盘考虑,尤其要设计好配套措施。从“长期”来看,教学模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中师生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非常困难,更何况以项目教学为主导思想的根本性改革;而目前有些条件也确实不够充分,如班级规模比较大。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模式从讲授型过渡到活动型,走过了自杜威以来的100多年时间,因而期望在2~3年内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全面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需要坚信的是,只要我们在努力,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为了使这一过程能进行得更加顺利,需要考虑以下实施策略。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策略
(一)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发技术
目前职业教育界已就教学模式改革思路达成了基本共识,而影响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进程的最大阻力是开发技术的完善。无论多么优秀的理念,如果缺乏开发技术,就难以转化为实践。这方面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很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完善,形成严密、合理、易操作的开发技术。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某些省市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开发技术。建议系统地整理这些经验,加以细化和完善,形成操作化的开发技术。
(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区域合作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尽管目前在一些省市、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涌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潮,但也存在重复开发的现象。尤其是相同专业重复开发,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经济水平的确存在差异,但其中必然也有许多共性,如能求同存异,必将大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因此建议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推进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要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企业参与是不行的,这是职业教育的一条特殊规律,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情境的学习机会,解决学校设备短缺状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提高学生就业率。然而目前要大量地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尚有许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政府就不能仅仅“要求”与“指导”,而任凭产学合作停留于民间层面,要努力创造国家层面的产学合作平台。比如可以每年对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评审,形成排行榜,并在权威媒体予以公布。这项工作如能扎实地进行,必将大大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采取逐步推进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但是另一方面普遍担心新的教学模式体系实施的难度。的确,新的教学模式体系对师资和实训条件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不可能等师资和实训条件完全储备好了再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是要在改革的过程中来完善师资和实训条件。只有有了新的教学模式思路、教学模式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完善才有了方向。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要坚决防止急躁现象。教学模式改革是个长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效果,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准备。新的教学模式方案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从改造原有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开始,逐步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体系替代旧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总之,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必要性本质上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为工作任务储备知识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对职业知识及其学习性质的研究结论表明,后者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本文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9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