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学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本文选题:专业群 + 联盟群 ; 参考:《职教论坛》2015年18期
【摘要】:以专业群对接行业企业,或产业园区,或区域经济,构建形式多样的产学研联盟群,在联盟群运行与发展的基础上择优组建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深化政行企校协同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Abstract]:To connect industry enterprises, industrial parks, or regional economy with professional groups, to construct a variety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lliance groups, to select the best industrial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lliance groups,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to deepen the coope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bank and enterprise schools.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作者单位】: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浙江省2013年教育规划课题“产业学院制专业群培养体系研究——以滕头园林产业学院城市园林专业群为例”(编号:SCG190),主持人:黄艾
【分类号】:G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敬文;谢翔;;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际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及制度对策[J];时代教育;2014年11期
2 王昆;;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助推天津北部经济中心建设[J];电子制作;2014年16期
3 傅元勋;邱惠萍;;衢州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山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11期
4 岳德虎;;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广西高职发展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年05期
5 徐丽军;;重庆市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学生满意度现状调查[J];农业教育研究;2015年01期
6 罗金彪;;基于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年02期
7 匡家庆;苏炜;;校企协同视角下的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年16期
8 孙全党;徐久成;孔德宇;;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五结合”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5年12期
9 孙怀远;江才妹;童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以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3年07期
10 范新灿;孙ng;温晓军;陈健;;高职院校产学研现状分析及实施举措[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宁;张维;倪玉婷;王利;;动态环境下战略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曹兴;龙凤珍;秦耀华;;基于知识转移的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机制[J];系统工程;2011年08期
4 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郭晓丹;宋维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时机选择:领军还是跟进[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6 赵鹏飞;苏成柏;;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构建高职办学特色——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0年01期
7 黄玉杰;万迪f ;汪应洛;;我国高技术企业联盟治理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8 周菲;王宁;;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参考;2010年11期
9 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10 高友才;向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于志云,尹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外置”人才培养模式之要素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杨西春;;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问题[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年04期
4 陈世清;打造“银领”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S1期
5 李亚民;陈向平;;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年15期
6 蒋维佳;;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刘巧华;;“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24期
8 乔西铭;谢臣英;卢智勇;邓少海;杨定明;;试论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吕凤军;赵金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年04期
10 陈国方;;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徐水;焦锏;侯俐;;关于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案设计的思考[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C];2013年
5 黄玉芬;段宏毅;;高职《速录》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曾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认识[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宋志生;时锦雯;;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8 祝益军;倪冬;叶翔;;浅谈数控厂的人才培养[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善庆;;政校企行在人才培养中的结合和对接[A];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刘世刚;;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孙霄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龙超凡;福建构筑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N];中国教育报;2012年
3 张建宏;高职人才培养新思路[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潘光;校企合作要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华云龙 (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N];廊坊日报;2007年
6 王荧瑶;台职院人才培养工作“迎考”[N];台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芜湖日报;2010年
8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刘文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顶岗实习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记者 吴铎思;企业向职校下人才培养“订单”[N];工人日报;2013年
10 杨晓md;积极探索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范其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黎明柳;中职“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4 越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许春英;A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魏雪峰;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7 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8 朱向晖;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9 刘珊;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石吉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2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98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