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_陈六一
本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导读: 中国高教研究年第年第200820111212期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陈六一摘*要: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在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都存在各自的缺位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归结为动力机制不足。利益、人才、技术是高校、企业、政府三方
中国高教研究
年第年第200820111212期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
陈六一
摘
*
要: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在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都存在各自的缺位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归结为动力机制不
足。利益、人才、技术是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三个核心动力因素。应立足于这些核心动力要素,建立协调各方主体间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补偿、共享等“动力机制”,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力、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模型。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运作模型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世界的发展历程看,1906年,美国赫尔曼·施耐德教授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提出并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1987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出了6条规定性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后,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92年,国家教委、科学院、经贸委等部委开始联合启动了产学研合作工程。1998年,国家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的联合推动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在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日益获得了社会、高校乃至学生等方方面面的认可。究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要求高校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职业岗位的快速更新与升级。产业变化引起职业的现代化,如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逐渐普及和使用,引起了多种传统行业的职业内容的变化与发展。因而,经济全球化与产业信息化,要求我国人才市场进行结构性调整。人才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市场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都要求高等教育要做相应的调整,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从高校的实际来看,在社会各系统间融合快速推进下,排除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纯粹的依靠学校教育系统培养人才所显示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理念,把理论
学习和实践训练较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训练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较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功能之不足。
再次,培养大量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这些学校在育人方面必须建立一种与学科型大学不同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然,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及学校和企业的现状,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保证,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高等教育层面看,高校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但是,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还未得到有效推进和深化,面向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时代,行业、职业、企业、专业全新变化,培养人才的调节机制尚显不足。
从产研单位层面看,行业产业和科研院所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力。从现有情况看,他们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减免企业税收等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保障尚未得到落实的情况下,要求行业产业中的企业或者科研院所把重心从经营管理调整到人才培养上来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从政府部门层面看,政府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尚未形成,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依据仍然没有取得突破,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性规范没有出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促使其正常运转、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关键应该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体制机制。高校重育人、企业重效益、政府重发展的目标是多维的,相互之间存在多维的不平衡性。站在高校自身的角度,要求其他主体放弃本位的目标来办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关键在于,在尽量协调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利益的基础上,找到各主体间的合作的结合点、利益的诉求点,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优势,尽力消除相互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从而探索出一套成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课题“产学研合作体系中自主创新障碍分析及动力模型研究”(课题编号:2006C2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77
第1 / 3页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0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