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契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策略研究
[Abstract]:"made in China 2025"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zation, digit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reconstruct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alents with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and build up th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作者单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基金】:2016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研究”(2016GB291) 武汉市2016年规划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2016C243) 2016年学校“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以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例”(JY201603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71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章永刚;高建宁;邢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专科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28期
2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年08期
3 刘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形成历程与发展状况——《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22期
4 周如俊;;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转轨”策略——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J];职教论坛;2016年10期
5 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年17期
6 凌红;;德国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2期
7 陶宇;来建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与真实性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红;;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7年21期
2 吴加陵;;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汽车内门把手装配线[J];工业技术创新;2017年03期
3 温宇;;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机械职业教育;2017年06期
4 王海林;韩秀景;赵家胤;陈凡;;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年03期
5 鲍世赞;蔡瑞林;;智能制造共享及其用户体验:沈阳机床的例证[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7年03期
6 李子云;;高职教育契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06期
7 杨公安;;人力资源小国成就制造业强国的奥秘——以德国、瑞士、荷兰为例[J];江苏高教;2017年06期
8 赵振锐;刘景钧;孙雪娇;倪振兴;;面向智能制造的唐钢信息系统优化与重构[J];冶金自动化;2017年03期
9 党宏社;候金良;强华;张超;;基于视觉引导的SCARA机器人自动装配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7年05期
10 陈连岳;;生活用纸原纸质量检测系统设计及实现[J];纸和造纸;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如俊;;“工业4.0”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转型审视——以机电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16年04期
2 宋晓欣;闫志利;杨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5年33期
3 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33期
4 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17期
5 席东梅;;技能大赛衔接中国制造 职业教育支撑“2025”[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2期
6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1期
7 张莉;;解读《中国制造2025》[J];今日中国;2015年07期
8 周如俊;;职业教育“多元整合课程模式”构建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5年07期
9 欧阳恩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19期
10 杨明;;李北光:“中国制造2025”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发展[J];装备制造;201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武文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制造的战略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2 张曙光;为“中国制造”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J];中国培训;2003年02期
3 陈文丰;;中国制造与“世界第一”[J];未来与发展;2004年03期
4 贾怀东;;“廉价劳动力”与中国制造的误区[J];改革与开放;2006年04期
5 杨丽媪;;反思“中国制造”危机[J];观察与思考;2007年19期
6 吴晓义;;如何续写“中国制造”[J];职教论坛;2008年23期
7 王玉;樊勇;;“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8 薛旭;;北京奥运与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J];电视研究;2008年05期
9 吴濵;;掉进中国制造的汪洋大海[J];国际公关;2008年04期
10 郝文胜;;“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震;;中国制造行业的企业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A];2012年陕西企业“走出去”征文活动文集[C];2012年
3 高洁;朱迦迪;徐凯;;从破解反公地体制寻求“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新源泉——兼论“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张静中;;中国制造在美国遭遇的危机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7 王瑞娟;刘春芝;;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SWTO分析及战略组合选择[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戴定一;;从“中国制造”看中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A];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梁昭贤;中国制造的民族性和世界性[N];中国民航报;2005年
2 黄海峰 牛源;“中国制造”中的经济安全和社会责任[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中国制造”80余种产品类产量世界第一[N];经济日报;2002年
4 万建民;“中国制造”呼唤“中国信用”[N];经济日报;2003年
5 记者 沈衍琪;“非中国制造”商标引发法律争议[N];北京日报;2006年
6 赵艳红;让“非中国制造”没有市场[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7 葛云;好家伙 中国制造[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袁启华 相晓东;“非中国制造”:负效应的警示[N];中国企业报;2006年
9 樊艳兵;“中国制造”让美国人欲罢不能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胡立彪;捍卫并优化“中国制造”[N];中国质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捷;公共关系提升“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美玉(CHAN MAY YOKE);马来西亚90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购买意向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3 林云姣;《纽约时报》中“中国制造”国际形象媒体话语演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回志明;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和“中国制造”[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5 郭佳;《中国制造2025》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吴枫;“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北省职业学校应对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林荷莉(JONGKOL SUTTAYAROM);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连昱;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9 徐晓艳;基于交叉效率模型的“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10 陈志军;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缝隙中的“山寨”背景[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3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38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