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09 22:09
   在日趋完善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之不匹配的陈旧课程之间的矛盾的促使下,将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两门独立的课程优化整合为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一是转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建立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开放思维、抽象思维等;二是解决二维、三维独立课程知识断层问题;三是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奠定基础、铺平道路。笔者一直热衷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对二维、三维设计基础课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二维、三维两门课程分成独立教学的模式,从客观上把本可以自然连贯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行为人为的造成了一种断层,需要我们进行课程革新。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理论框架、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全文用五个章节进行探讨研究:引言部分主要撰写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变革情况、区域背景;论述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主要介绍二维、三维设计基础起源与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类型;总结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必要性;概括传统二维、三维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形式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三维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论述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下的10个教学组合、课程框架下的3个纵向、10个横向交叉知识链的可行性。通过具体的骨格线、基本形、流派文化、色彩原理等元素的使用;表现技法的创新、反传统形式美思维方式等论证教学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实践性。第三章为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形式与方法及为下一轮设置课程内容做准备。第四章为本文结论及反思。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50-4;G712
【部分图文】:

立面造型,柱体,教学组,知识链


基础综合课程改革与创新知识链串联,十个教学组合,三十个教学单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交叉知识链指的是二维、三维设计基础能够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二维、三维构成之间形学组合。十个教学组合指的是优化整合后的二维、三维设计基础的提炼出 30 个知识点。、化

色相对比,立方体,教学组,优化整合


十个教学组合指的是优化整合后的二维、三维设计基础的提炼出 30 个知识点。、化的的计密柱体组合而成。(如图 2—1)做为构成基本元素,利用三维的框架、桁架,形成介于空间关系的图 2—1 柱体立面造型

授课形式


15元志性特征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这种稳定的陈述。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教学形式是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与学生的需求。老师要以传统的启发式的新授课形式,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 3d 打印技术、多设备补充授课。同时老师逐渐变为被动,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思体如下:一合理利用微信平台上的公众号——《中国公共艺术如图 2—3 二维、三维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框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淑华;肖X;张翔;廖勇;;高校综合设计课程管理办法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年06期

2 ;聚焦综合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17年11期

3 陈国军;陈巍;;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训练教学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4期

4 钱瑞扬;森林里的小屋——“画图”教学的综合设计活动[J];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08期

5 张秀贤;;城区排涝排水综合设计降雨探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年01期

6 许坤;孙晶;;浅谈工业设计的产品综合设计表达[J];美术大观;2017年01期

7 周青云;韩娜娜;孙书洪;李松敏;王丽珍;方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工建筑物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35期

8 郑萍伟;陈鹏飞;;移民综合设计(设代)管理初探[J];四川水力发电;2016年04期

9 温馨;王圆;廖曦;;《梦·镜—新型可动画综合设计》[J];创意与设计;2016年04期

10 荣伟忠;;基于中职电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增年;邬国扬;;以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电子综合设计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曾小桦;;以市场为导向,协同创新艺术专业专题综合设计课程的实践与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二卷)[C];2017年

3 孙烨W

本文编号:2834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34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