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课程”:迈向3.0的高职课程范式变革
发布时间:2020-12-10 14:55
"帮学课程"是一个新概念、新命题与课程新范式。它的提出,是"双高"建设和"百万扩招"背景下课程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顺应了课程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的时代要求。帮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具体主张包括:课程目标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是基于工作和生活的学习;课程编制方法是功能—结构分析法;课程方法是学生自助学习与教师帮助学习相结合;师生观是生为学本,师为帮本;环境观是有利于自助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习;评价观是助力课程目标实现。文章建议通过变革人才培养理念和规划,开发系列帮学课程,促进课程环境转型升级,开展教师的"帮学"能力培训与研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与研究,调整制度和政策等措施来推进帮学课程变革的实施。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20年04期 第84-94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帮学课程“1+7”模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统筹兼顾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诉求。三者的需求,既有较大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好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还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基础———工作、生活、要求和兴趣。兼顾学生个人诉求是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基础。政府的诉求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呈现,企业的诉求通过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规范呈现,个人的诉求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和协商来呈现(示意如图3)。图3 高职课程内容选择的“需求三角”
图2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编制与设计结构—功能分析法就是通过考察课程的结构和功能来编制与设计课程的方法。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学习都存在着基本的结构。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更经济和连贯,并掌握该领域最基本、最佳的知识结构。而工作和生活学习领域结构的选择,又是由功能决定的。对课程功能的诉求不同,选择的学习结构也就不同。首先要确定总功能,也就是课程的总体功能或培养目标,然后将总功能分解为分功能,也就是各课程的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的功能来组织课程的具体结构,明确各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4.0全球框架: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J]. 王永固,许家奇,丁继红. 远程教育杂志. 2020(03)
[2]21世纪课程的重新概念化与定位:全球性的范式转变[J]. 曼塞萨·玛诺普,张梦琦,刘宝存. 比较教育研究. 2019(11)
[3]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 赵炬明,高筱卉.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8)
[4]论“以学生为中心”[J]. 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2(08)
[5]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J]. 杨道宇,温恒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2)
[6]课程范式的转型与解放教学创造力[J]. 潘涌.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2)
[7]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库恩科学发展范式模型[J]. 谢梦菲.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4)
[8]体验学习解读[J]. 王灿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05(12)
[9]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J]. 傅敏. 教育研究. 2005(07)
[10]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再认识[J]. 叶绪江. 教育探索. 2002(03)
博士论文
[1]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 艾兴.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8894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20年04期 第84-94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帮学课程“1+7”模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统筹兼顾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诉求。三者的需求,既有较大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好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还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基础———工作、生活、要求和兴趣。兼顾学生个人诉求是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基础。政府的诉求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呈现,企业的诉求通过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规范呈现,个人的诉求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和协商来呈现(示意如图3)。图3 高职课程内容选择的“需求三角”
图2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编制与设计结构—功能分析法就是通过考察课程的结构和功能来编制与设计课程的方法。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学习都存在着基本的结构。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更经济和连贯,并掌握该领域最基本、最佳的知识结构。而工作和生活学习领域结构的选择,又是由功能决定的。对课程功能的诉求不同,选择的学习结构也就不同。首先要确定总功能,也就是课程的总体功能或培养目标,然后将总功能分解为分功能,也就是各课程的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的功能来组织课程的具体结构,明确各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4.0全球框架: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J]. 王永固,许家奇,丁继红. 远程教育杂志. 2020(03)
[2]21世纪课程的重新概念化与定位:全球性的范式转变[J]. 曼塞萨·玛诺普,张梦琦,刘宝存. 比较教育研究. 2019(11)
[3]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 赵炬明,高筱卉.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8)
[4]论“以学生为中心”[J]. 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2(08)
[5]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J]. 杨道宇,温恒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2)
[6]课程范式的转型与解放教学创造力[J]. 潘涌.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2)
[7]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库恩科学发展范式模型[J]. 谢梦菲.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4)
[8]体验学习解读[J]. 王灿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05(12)
[9]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J]. 傅敏. 教育研究. 2005(07)
[10]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再认识[J]. 叶绪江. 教育探索. 2002(03)
博士论文
[1]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 艾兴.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8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0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