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
发布时间:2020-12-19 17:51
基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后就业率”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质量观,本研究尝试提出了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谋求高职教育全面质量提升和加强内涵建设的设想。结合对美国生计教育运动中的“职业族群”理念的学习与评介,“专业课程群”的基本内涵及其体制性动力取向和开放性结构取向的得到了初步阐发。同时,从分析目前国内各类高等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出发,专业课程群的理论基础,亦即它对于提高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积极意义得到了明确。如果说,高职教育体系面临的阻碍、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专业建设隐含的风险,决定了建设专业课程群的迫切性。那么随着从课程的社会、学习和知识基础入手,明确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在于其面向社会先进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使命感”、高职学生的“终身学习”在于以生成性课程的理念为教师赋予“课程职权”、高职教育的“知识经济”在于为学生的人力资本增值提供丰富的“技术学习资源”,“课程即学习资源”也就成为了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既然专业课程群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的“专业学习资源”,相关院校便需要建立鼓励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课程运行体制。而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的“课程中心”、作...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提出
1.1 案例:存在价值认同不足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1.1.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成果与不足
1.1.2 分析:概念内涵模糊与典型策略的缺憾
1.2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教育质量观
1.2.1 专业课程群的内涵性质量观
1.2.2 专业课程群的市场性质量观
1.2.3 专业课程群的服务性质量观
1.3 专业课程群的基本内涵与课程发展取向
1.3.1 专业课程群的内涵及其职业族群理念
1.3.2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机制性动力取向
1.3.3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开放性结构取向
1.4 专业课程群的理论基础:专业培养逻辑的转换
1.4.1 专业的多元化内涵与教育公平的课程起点
1.4.2 专业论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效率缺陷
1.4.3 课程即学习资源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第二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想基础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专业课程群的迫切性
2.1.1 高职升本的体系性困境与功能体系的内涵建设
2.1.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与成本收益瓶颈
2.1.3 高职教育专业的单一职能与课程价值的有限性
2.2 “社会使命感”与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社会基础
2.2.1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演进历程
2.2.2 中国大学精神的本土性与社会性
2.2.3 大学精神的先发优势与高职院校的抉择
2.2.4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社会使命感
2.3 “生成性课程”:专业课程群的学习基础
2.3.1 “终身学习”与学习生活的实在性
2.3.2 “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的交往性
2.3.3 “教师事业”与学校课程的生成性
2.3.4 “课程职权”与课程建设的责任人
2.4 “技术性知识”:专业课程群的经济基础
2.4.1 “知识经济”与专业课程的国家主义取向
2.4.2 “技术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先进产业取向
2.4.3 “劳动价值”与专业课程的人力资本取向
2.4.4 “市场导向”与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取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的运行体制建设
3.1 选课学分制: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制度平台
3.1.1 “选课制”:学分制的起源与基础
3.1.2 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与特点
3.1.3 高等学校学分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3.1.4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与取向
3.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体性机构
3.2.1 集体审议:课程战略中心和校长决策智库
3.2.2 课程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职业指导基地
3.2.3 专业院系:课程研发中心和教师成长平台
3.3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的保障性制度
3.3.1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学校财政制度保障
3.3.2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组织形式保障
3.3.3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学业质量评价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的课程资源设计
4.1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概述
4.1.1 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内涵
4.1.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主体
4.1.3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制约机制
4.2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典型模式述评
4.2.1 双元制教育与学徒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4.2.2 模块化和培训包课程设计模式
4.2.3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设计模式
4.2.4 高职院校的学校本位设计模式
4.3 “技术学习结构”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
4.3.1 技术学习:回归课程目标的课程设计逻辑起点
4.3.2 技术学习导向课程设计的价值诉求与理论基础
4.3.3 技术学习取向课程设计的主要方面与基本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教育价值诉求
5.1 从“公平与质量”到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论
5.1.1 教育价值的具体性与教育价值论路径
5.1.2 教育质量研究对于教育价值论的启示
5.1.3 教育价值的基本维度与方法的辩证性
5.1.4 高职教育价值论路径的基本假设
5.2 教育公平的困境与教育价值的现实主义态度
5.2.1 教育公平的技术论路径与所谓的选择功能
5.2.2 教育公平的社会调控论与难行的公共产品
5.2.3 教育价值的现实化取向与最初的效率优先
5.3 教育价值公平教育中的剩余价值关系
5.3.1 教育价值的国民经济学与资本论政治经济学
5.3.2 教育劳动的交换价值与教育中的剩余价值关系
5.3.3 教育的广义资本论与教育价值的利益攸关者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一、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论文
二、转载情况
三、参加或主持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 史秋衡,王爱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2]英美高等教育分类政策比较——以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J]. 陈厚丰. 高等教育研究. 2009(12)
[3]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 眭依凡.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
[4]从课程设置谈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课程保障[J]. 闾四文.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5]论职业教育公平[J]. 李延平. 教育研究. 2009(11)
[6]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 徐国庆. 江苏高教. 2009(06)
[7]职业教育本质论[J]. 俞启定,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7)
[8]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构成与职责定位的探索[J]. 任晓鹏,任晓鲲,张小菊. 职业技术教育. 2009(26)
[9]基于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 李桂霞. 职教论坛. 2009(24)
[10]中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关系简析[J]. 王全旺,周志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4)
博士论文
[1]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 李亚伯.江西财经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东芳.河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6322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提出
1.1 案例:存在价值认同不足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1.1.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成果与不足
1.1.2 分析:概念内涵模糊与典型策略的缺憾
1.2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教育质量观
1.2.1 专业课程群的内涵性质量观
1.2.2 专业课程群的市场性质量观
1.2.3 专业课程群的服务性质量观
1.3 专业课程群的基本内涵与课程发展取向
1.3.1 专业课程群的内涵及其职业族群理念
1.3.2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机制性动力取向
1.3.3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开放性结构取向
1.4 专业课程群的理论基础:专业培养逻辑的转换
1.4.1 专业的多元化内涵与教育公平的课程起点
1.4.2 专业论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效率缺陷
1.4.3 课程即学习资源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第二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想基础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专业课程群的迫切性
2.1.1 高职升本的体系性困境与功能体系的内涵建设
2.1.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与成本收益瓶颈
2.1.3 高职教育专业的单一职能与课程价值的有限性
2.2 “社会使命感”与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社会基础
2.2.1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演进历程
2.2.2 中国大学精神的本土性与社会性
2.2.3 大学精神的先发优势与高职院校的抉择
2.2.4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社会使命感
2.3 “生成性课程”:专业课程群的学习基础
2.3.1 “终身学习”与学习生活的实在性
2.3.2 “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的交往性
2.3.3 “教师事业”与学校课程的生成性
2.3.4 “课程职权”与课程建设的责任人
2.4 “技术性知识”:专业课程群的经济基础
2.4.1 “知识经济”与专业课程的国家主义取向
2.4.2 “技术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先进产业取向
2.4.3 “劳动价值”与专业课程的人力资本取向
2.4.4 “市场导向”与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取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的运行体制建设
3.1 选课学分制: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制度平台
3.1.1 “选课制”:学分制的起源与基础
3.1.2 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与特点
3.1.3 高等学校学分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3.1.4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与取向
3.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体性机构
3.2.1 集体审议:课程战略中心和校长决策智库
3.2.2 课程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职业指导基地
3.2.3 专业院系:课程研发中心和教师成长平台
3.3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的保障性制度
3.3.1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学校财政制度保障
3.3.2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组织形式保障
3.3.3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学业质量评价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的课程资源设计
4.1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概述
4.1.1 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内涵
4.1.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主体
4.1.3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制约机制
4.2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典型模式述评
4.2.1 双元制教育与学徒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4.2.2 模块化和培训包课程设计模式
4.2.3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设计模式
4.2.4 高职院校的学校本位设计模式
4.3 “技术学习结构”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
4.3.1 技术学习:回归课程目标的课程设计逻辑起点
4.3.2 技术学习导向课程设计的价值诉求与理论基础
4.3.3 技术学习取向课程设计的主要方面与基本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教育价值诉求
5.1 从“公平与质量”到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论
5.1.1 教育价值的具体性与教育价值论路径
5.1.2 教育质量研究对于教育价值论的启示
5.1.3 教育价值的基本维度与方法的辩证性
5.1.4 高职教育价值论路径的基本假设
5.2 教育公平的困境与教育价值的现实主义态度
5.2.1 教育公平的技术论路径与所谓的选择功能
5.2.2 教育公平的社会调控论与难行的公共产品
5.2.3 教育价值的现实化取向与最初的效率优先
5.3 教育价值公平教育中的剩余价值关系
5.3.1 教育价值的国民经济学与资本论政治经济学
5.3.2 教育劳动的交换价值与教育中的剩余价值关系
5.3.3 教育的广义资本论与教育价值的利益攸关者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一、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论文
二、转载情况
三、参加或主持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 史秋衡,王爱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2]英美高等教育分类政策比较——以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J]. 陈厚丰. 高等教育研究. 2009(12)
[3]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 眭依凡.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
[4]从课程设置谈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课程保障[J]. 闾四文.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5]论职业教育公平[J]. 李延平. 教育研究. 2009(11)
[6]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 徐国庆. 江苏高教. 2009(06)
[7]职业教育本质论[J]. 俞启定,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7)
[8]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构成与职责定位的探索[J]. 任晓鹏,任晓鲲,张小菊. 职业技术教育. 2009(26)
[9]基于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 李桂霞. 职教论坛. 2009(24)
[10]中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关系简析[J]. 王全旺,周志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24)
博士论文
[1]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 李亚伯.江西财经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东芳.河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6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2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