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导: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13:59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从市场的角度来观察,我国虽然具有丰富的人口资源,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就是国内整体劳动力素质低下,缺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如何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为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无庸置疑,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存在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制约其发展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三大瓶颈问题。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明确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地位,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三大主要问题。本文着重从三大方面探讨了职业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通过分析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及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切性说明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1.1.1 概念界定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困境
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2.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特点
2.2.1 由自发到自觉
2.2.2 由单一到多元
2.2.3 由简单到全面
2.2.4 由无序到规范
2.3 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4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切性
2.5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因素分析
2.5.1 企业缺乏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动力
2.5.2 工学结合缺乏制度与法规的哺育
2.5.3 课程改革定位于学校层面,局限性和片面性日益突显
2.5.4 “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2.5.5 评价评估体系不统一
3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3.1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3.1.1 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
3.1.2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
3.1.3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3.2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
3.2.1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3.2.2 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本位
3.2.3 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3.2.4 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3.2.5 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4 对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4.1 企业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4.1.1 思想渊源
4.1.2 依据
4.2 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设想
4.2.1 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2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4.2.3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
4.2.4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
4.3 对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建议
4.3.1 创造条件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3.2 引导和规范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
4.3.3 加快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4.3.4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3.5 优先扶持制造类专业职业教育开展工学结合的试点
4.3.6 探索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市场化运作方式
4.3.7 实现由运用主观评价标准到客观评价标准的转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 赵志群. 职教论坛. 2008(02)
[2]实施现代学徒制 深化工学结合[J]. 翟海魂. 职教论坛. 2008(01)
[3]打造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师资队伍[J]. 王文龙.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4]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 张燕. 教育与职业. 2007(33)
[5]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 肖珍教. 职业教育研究. 2007(11)
[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 楼一峰. 职教论坛. 2007(17)
[7]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 刘向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6)
[8]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 杨延.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2)
[9]从国外技能人才培养看工学结合的重要作用[J]. 刘娜,高绍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1)
[10]美国职业教育中核心技能培养研究[J]. 沈晓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8)
硕士论文
[1]我国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问题研究[D]. 李艳玲.厦门大学 2006
[2]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 丛培军.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 张俊.华中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47761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1.1.1 概念界定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困境
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2.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特点
2.2.1 由自发到自觉
2.2.2 由单一到多元
2.2.3 由简单到全面
2.2.4 由无序到规范
2.3 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4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切性
2.5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因素分析
2.5.1 企业缺乏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动力
2.5.2 工学结合缺乏制度与法规的哺育
2.5.3 课程改革定位于学校层面,局限性和片面性日益突显
2.5.4 “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2.5.5 评价评估体系不统一
3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3.1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3.1.1 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
3.1.2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
3.1.3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3.2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
3.2.1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3.2.2 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本位
3.2.3 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3.2.4 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3.2.5 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4 对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4.1 企业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4.1.1 思想渊源
4.1.2 依据
4.2 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设想
4.2.1 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2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4.2.3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
4.2.4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
4.3 对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建议
4.3.1 创造条件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3.2 引导和规范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
4.3.3 加快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4.3.4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3.5 优先扶持制造类专业职业教育开展工学结合的试点
4.3.6 探索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市场化运作方式
4.3.7 实现由运用主观评价标准到客观评价标准的转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 赵志群. 职教论坛. 2008(02)
[2]实施现代学徒制 深化工学结合[J]. 翟海魂. 职教论坛. 2008(01)
[3]打造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师资队伍[J]. 王文龙.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4]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 张燕. 教育与职业. 2007(33)
[5]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 肖珍教. 职业教育研究. 2007(11)
[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 楼一峰. 职教论坛. 2007(17)
[7]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 刘向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6)
[8]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 杨延.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2)
[9]从国外技能人才培养看工学结合的重要作用[J]. 刘娜,高绍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1)
[10]美国职业教育中核心技能培养研究[J]. 沈晓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8)
硕士论文
[1]我国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问题研究[D]. 李艳玲.厦门大学 2006
[2]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 丛培军.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 张俊.华中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47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4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