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
发布时间:2021-01-01 01:34
2020版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已陆续颁布实施,作为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课标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对高中阶段教育定位和中职办学方向新变化的积极回应。课程标准从研制走向实施,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与挑战,将课程标准置于20年来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脉络之中,置于中国整体课程改革当代史的视域之中,有助于理清美好蓝图与尴尬现实、行政力量与学术话语、教师认同与制度环境等几组主要改革关系。由此,中职课标实施需要一种引导性智慧,即确立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法论,聚焦课堂现场的中微观研究,建构系统配套的支持性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背景与动因:多重政策生态的共同建构
(一)关注文化素养:经济社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二)为国民素质奠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定位新变化
(三)就业升学并重:中职办学方向满足多样化选择的新变化
二、可能的悬置:课标实施需要把握的几组关系
(一)美好蓝图与尴尬现实的疏离
(二)行政力量与学术话语的张力
(三)教师认同与制度环境的互动
三、引导性智慧:中职课标落地的策略选择
(一)确立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法论
(二)聚焦课堂现场的中微观研究
(三)建构系统配套的支持性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基于我国70年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分析[J]. 项贤明.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0)
[2]“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内涵释要与路径选择[J]. 李建民. 教育研究. 2019(07)
[3]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雇主满意度调查实证研究[J]. 尹玉辉. 职教论坛. 2019(06)
[4]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J]. 陈秋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
[5]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J]. 杨九诠.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0)
[6]职业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的战略抉择[J]. 王亚南,石伟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7]中职教育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误读、危害与治理[J]. 李向辉,常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5)
[8]职业教育的“复魅”之旅——基于技术的历史与哲学考察[J]. 陈向阳. 职教论坛. 2015(25)
[9]课程改革与政策生态之关联——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分析[J]. 屠莉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3)
[10]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吿之一[J]. 蒋乃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4)
本文编号:2950690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背景与动因:多重政策生态的共同建构
(一)关注文化素养:经济社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二)为国民素质奠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定位新变化
(三)就业升学并重:中职办学方向满足多样化选择的新变化
二、可能的悬置:课标实施需要把握的几组关系
(一)美好蓝图与尴尬现实的疏离
(二)行政力量与学术话语的张力
(三)教师认同与制度环境的互动
三、引导性智慧:中职课标落地的策略选择
(一)确立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法论
(二)聚焦课堂现场的中微观研究
(三)建构系统配套的支持性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基于我国70年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分析[J]. 项贤明.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0)
[2]“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内涵释要与路径选择[J]. 李建民. 教育研究. 2019(07)
[3]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雇主满意度调查实证研究[J]. 尹玉辉. 职教论坛. 2019(06)
[4]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J]. 陈秋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6)
[5]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J]. 杨九诠.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0)
[6]职业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的战略抉择[J]. 王亚南,石伟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7]中职教育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误读、危害与治理[J]. 李向辉,常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5)
[8]职业教育的“复魅”之旅——基于技术的历史与哲学考察[J]. 陈向阳. 职教论坛. 2015(25)
[9]课程改革与政策生态之关联——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分析[J]. 屠莉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03)
[10]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吿之一[J]. 蒋乃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4)
本文编号:2950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50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