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2-17 02:06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双赢,利益驱动是合作的内在动力。经过长期的发展,校企合作正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由单项合作到全方位合作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由于没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缺乏积极性、合作关系不对等、合作风险较大、合作关系脆弱等等问题,很难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只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政府投入机制,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加以保障,校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技校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作用的发挥。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简要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依据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 校企合作政策解析及其实施效果评析
    2.1 校企合作政策推行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
        2.1.1 现实背景
        2.1.2 理论背景
    2.2 校企合作政策解析、具体内容及目标
        2.2.1 校企合作的内涵及特征
        2.2.2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2.2.3 校企合作政策目标
    2.3 校企合作政策的推行及实施效果评析
        2.3.1 校企合作政策推行历程
        2.3.2 校企合作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标准
3 校企合作政策推行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和“一头热”现象的分析
    3.1 影响校企合作政策推行的相关因素分析
    3.2 我国当前校企合作政策推行过程存在的“四大问题”现象透视
    3.3 问题焦点——校企合作“一头热”现象分析
4 解决问题的关键——构建并完善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
    4.1 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概念及功能浅析
    4.2 目前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4.3 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启示
        4.3.1 德国的经验及启示
        4.3.2 美国的经验及启示
        4.3.3 英国的经验及启示
        4.3.4 澳大利亚的经验及启示
        4.3.5 深圳技师学院的经验及启示
5 构建并完善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的设想
    5.1 构建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5.2 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的层次结构及运行机制概述
    5.3 政府主导的校企管理体系构建及运行模式设计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 黄迎新.  中国培训. 2006(12)
[2]公共管理的方法论基础:从成本收益分析到合作收益分析[J]. 席恒,雷晓康.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04)
[3]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易峥英.  职业技术教育. 2006(17)
[4]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能力教育体系的关键[J]. 王勇,王宏宇.  职业教育研究. 2005(05)
[5]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缪宁陵,宋建军.  职教论坛. 2004(36)
[6]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 周丽华,李守福.  比较教育研究. 2004(10)
[7]实现职业教育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J]. 杨黎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8)
[8]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 郑旭辉,刘松青.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2)
[9]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模式(上)[J]. 姜大源.  职教论坛. 2003(10)
[10]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路径依据[J].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 2003(04)



本文编号:3037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037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