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需求导向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基
发布时间:2021-02-28 23:11
作为高职制造类专业群的一门共享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对培养智能制造类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要性。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程精准定位、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四个维度就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双高"建设背景下推进专业群共享课程,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提供经验与启示。
【文章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20,(10)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专业需求导向的专业群课程定位思路
参照图1的定位思路,我校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的课程定位。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数控技术等专业。图2是该课程在工业机器人和机电两专业的定位示例。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而言,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入门课程,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统领该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前导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配套30学时,其学习目标重新定位为让学生了解搭建一个典型机器人工作站所需涉及的关键技术,至于各项技术如何实现,则由后续课程进行详细讲解。而对机电专业而言,为拓展学生技术技能,该课程被设置为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其学习目标则是重点关注将工业机器人融入自动线所涉及的相关接口技术,因需开设现场编程实训,所以配套了45学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我校组建专业群的一个重要目标。“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又作为一门创新课程,通过融合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聚集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可确保专业群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此时“专业需求”的尺度便是由图1和图2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它们都是源自专业群匹配产业链的根本要求,针对一门课程自主挑选教师,可指导组建一支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具体建设思路见图3。这个课程教学团队实质上是由多个面向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分队构成的一个教学团队联盟。“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群体专业共享的基础技术模块和供不同专业选择的工程应用模块,要求教师既要懂得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又要精通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而且该课程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见图3),对课程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差异。在课程教学团队组建上,我校贯彻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业机器人、机电、数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整个教师团队中筛选具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分别组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分队,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 顾永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6)
[2]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 周建松,陈正江.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9)
[3]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 徐国庆.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7)
[4]新工科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 黄永程,杨斌,黎志勇,李俏,王鹏程. 机电工程技术. 2019(02)
[5]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 唐万鹏,张元,唐明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4)
[6]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机器人课程教学研究[J]. 李宪华,石雪松,盛蕊,于清波,张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7]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数控车床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 段海峰,韩伟,刘建光,龙勇坤,廖志青.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5)
[8]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程能力提升研究[J]. 曾志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3)
[9]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设计[J]. 胡英,夏晓静,崔山风. 教育与职业. 2012(23)
本文编号:3056586
【文章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20,(10)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专业需求导向的专业群课程定位思路
参照图1的定位思路,我校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的课程定位。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数控技术等专业。图2是该课程在工业机器人和机电两专业的定位示例。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而言,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入门课程,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统领该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前导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配套30学时,其学习目标重新定位为让学生了解搭建一个典型机器人工作站所需涉及的关键技术,至于各项技术如何实现,则由后续课程进行详细讲解。而对机电专业而言,为拓展学生技术技能,该课程被设置为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其学习目标则是重点关注将工业机器人融入自动线所涉及的相关接口技术,因需开设现场编程实训,所以配套了45学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我校组建专业群的一个重要目标。“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又作为一门创新课程,通过融合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聚集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可确保专业群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此时“专业需求”的尺度便是由图1和图2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它们都是源自专业群匹配产业链的根本要求,针对一门课程自主挑选教师,可指导组建一支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具体建设思路见图3。这个课程教学团队实质上是由多个面向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分队构成的一个教学团队联盟。“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群体专业共享的基础技术模块和供不同专业选择的工程应用模块,要求教师既要懂得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又要精通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而且该课程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见图3),对课程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差异。在课程教学团队组建上,我校贯彻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业机器人、机电、数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整个教师团队中筛选具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分别组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分队,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 顾永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6)
[2]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 周建松,陈正江.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9)
[3]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 徐国庆.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7)
[4]新工科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 黄永程,杨斌,黎志勇,李俏,王鹏程. 机电工程技术. 2019(02)
[5]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 唐万鹏,张元,唐明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4)
[6]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机器人课程教学研究[J]. 李宪华,石雪松,盛蕊,于清波,张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7]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数控车床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 段海峰,韩伟,刘建光,龙勇坤,廖志青.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5)
[8]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程能力提升研究[J]. 曾志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3)
[9]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设计[J]. 胡英,夏晓静,崔山风. 教育与职业. 2012(23)
本文编号:3056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05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