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现代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21:53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只是处在第一次工业化“中期的初期”,对中等层次的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步履艰难。本文在对职业教育角色及其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企业和个人角色失调的表现及其原因;高职学校数量多、规模效益低的不协调发展现象;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缺陷。本文着重研究了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二战结束时,德国经济完全崩溃,物资严重匮乏。德国在一片废墟上起步,成为国际上领先的工业国之一,而职业教育在德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阐述了德国有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为主的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以“双元制”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以真正的“双师型”理念打造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经费方面德国加大教育投入,积累教育资金,实施教育超前发展战略,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对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的研究,本文最后论述了如何改革现行的中国职业教育,可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人才培育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和根本保障;借鉴德国“双元制”,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之间良好的...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选择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的系统
2.1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导
2.2 中国职教科研总貌
2.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误区
3.1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系统性偏差
3.2 我国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缺陷
3.3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缺陷
第四章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4.1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
4.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意义培训章程与教学总计划
4.3 德国现代经济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改革解决方案
4.4 造就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4.5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模式
第五章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5.2 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之间良好的职业教育合作机制
5.3 研究开发新的培训章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5.4 加快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 匡瑛.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05)
[2]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贺文瑾,石伟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9)
[3]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 孙元政.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
[4]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构建[J]. 王明伦.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3)
[5]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 孙琳. 职教论坛. 2004(04)
[6]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J]. 雷佑新. 经济师. 2004(02)
[7]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 张铁岩,刘铁雷,吴兴伟,付杰英.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06)
[8]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和借鉴[J]. 刘建明. 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9]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 宋官东.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10]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与质量保障[J]. 何万宁. 高教探索. 2002(02)
本文编号:3080969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选择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的系统
2.1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导
2.2 中国职教科研总貌
2.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误区
3.1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系统性偏差
3.2 我国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缺陷
3.3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缺陷
第四章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4.1 德国职业教育立法
4.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意义培训章程与教学总计划
4.3 德国现代经济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改革解决方案
4.4 造就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4.5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模式
第五章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5.2 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之间良好的职业教育合作机制
5.3 研究开发新的培训章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5.4 加快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 匡瑛.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05)
[2]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贺文瑾,石伟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9)
[3]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 孙元政.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
[4]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构建[J]. 王明伦.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3)
[5]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 孙琳. 职教论坛. 2004(04)
[6]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J]. 雷佑新. 经济师. 2004(02)
[7]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 张铁岩,刘铁雷,吴兴伟,付杰英.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06)
[8]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和借鉴[J]. 刘建明. 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9]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 宋官东.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10]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与质量保障[J]. 何万宁. 高教探索. 2002(02)
本文编号:3080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08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