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17 21:47
当前,技术教育尚未获得应有的尊重,技术教育被片面、狭隘甚至歪曲的理解仍大量的存在。导致这一境地的原因无疑是复杂而多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教育远未在人们内心深处真正扎根的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技术”这一元问题缺乏必要的追问。直至现在,技术仍被人们视为手中的中性工具,或者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这种贫瘠的技术认知不仅无法为技术教育的存在进行辩护,更不可能为技术教育真正找到它的“灵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回到技术本身”,从技术哲学所敞开的无限视阈,对技术教育进行“回到根底”的反思与追问。技术哲学不单单局限于“部门哲学”的理解,更展现为一个独立的哲学纲领。在“部门哲学”的层面上,无论是工程的技术哲学还是人文的技术哲学,均不能独自担当技术教育的哲学基础。只有在新的哲学纲领、哲学眼光、哲学气质的重塑之下,两种技术哲学传统才可能实现融合,并由多重进路出发,共同构筑起技术教育哲学研究的思辨框架。由此,对技术的重构与奠基方以进行,技术不仅以人工物、知识、过程等这些最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更是作为人的本质构成与精神生成的存在;技术本体不再是封闭的、静态的、工具性的,与人的存在无关的...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本研究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 技术
(二) 技术教育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关于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探讨
一、何以需要技术哲学:为技术教育“寻根”
二、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分析
(一) 作为哲学纲领的西方技术哲学
(二) 技、道之思: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
三、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与技术教育哲学研究
(一) 始源与开显:技术与存在
(二) 解蔽与敞亮:技术与价值
(三) 反思与建构:认识论与技术
第二章 技术教育的存在论追问
一、技术教育何以存在:不是问题的“基本问题”
(一) 技术教育的历史:一个“孱弱的身影”
(二) 边缘化的认识论根源: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二、技术教育的存在论方式考察
(一) 一个先决前提:技术的存在方式
(二) 前现代技术教育“整体性”的存在论方式
(三) 现代技术教育“主客二分”的存在论方式
三、重返整体性:当代技术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一) 何以重返“整体性”
(二) 技术的“四个作为”与技术教育的整体性解析
(三) 立基于“整体性”的技术教育
第三章 技术教育的价值论审视
一、技术的教育学立场与技术教育价值追溯
二、技术教育:自我“类特性”的确证
(一) 技术作为人的本质构成
(二) 自我:在“做”与“创造”中生成
三、技术教育:沟通真善美的现实途径
(一) 技术:蕴含真善美的统一
(二) 技以载智与技术教育求真
(三) 技以载道与技术教育至善
(四) 技以载美与技术教育臻美
四、技术教育:技术伦理精神的涵养
(一) 技术伦理: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 展现主体间的交往本性
(三) 促进伦理责任感的提升
(四) 培植必要的敬畏之心
第四章 技术教育的实践论探讨
一、技术认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变革
二、当代技术教育目标的认识论解读
(一) 技术素养目标确立的基础——技术并非只是应用科学
(二) 理解技术素养:一个认识论框架
三、技术教育内容的理论建构:技术知识的视角
(一) 传统的技术教育“内容组织者”:基于领域的分类
(二) 作为知识的技术:特性及其结构
(三) 技术教育内容框架的理论构建:从单一到多维
四、技术教育教学变革:基于三个传统图式的反思
(一) “做中学”的反思:从“制作图式”到“设计图式”
(二) “创造力教学”的反思: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
(三) “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从“实在论”到“意义论”
结语:让技术教育走在“归途”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技术概念框架的启示[J]. 陈向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10)
[2]国际视野下的技术教育范式重建——让“硬技术”与“软技术”在技术教育中融合[J]. 邵健伟,陈向阳. 外国教育研究. 2011(07)
[3]当前技术话语的块茎学分析——加拿大卑诗大学欧莱利教授访谈[J]. 钱旭鸯. 全球教育展望. 2011(05)
[4]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嬗变[J]. 王林钢,胡金平. 教育探索. 2011(02)
[5]我们仍然需要面向思的教育——海德格尔论技术时代的教育[J]. 马克·莱索,蒋开君. 教育学报. 2011(01)
[6]技术思考的主要维度:技术、自然、社会、人[J]. 盛国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2)
[7]我国技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及其路径选择[J]. 顾建军.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
[8]技术代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石[J]. 卫才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9]论技术与现代性的割裂与融通[J]. 张成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芬伯格对技术的本质主义与建构论之争的调和及其面临的诘难[J]. 李勇.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9)
博士论文
[1]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 张秀武.山西大学 2008
[2]技术认识论探究[D]. 李永红.复旦大学 2007
[3]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 马开剑.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 赵乐静.山西大学 2004
[5]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 朱耀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D]. 穆静.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7764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本研究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 技术
(二) 技术教育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关于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探讨
一、何以需要技术哲学:为技术教育“寻根”
二、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分析
(一) 作为哲学纲领的西方技术哲学
(二) 技、道之思: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
三、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与技术教育哲学研究
(一) 始源与开显:技术与存在
(二) 解蔽与敞亮:技术与价值
(三) 反思与建构:认识论与技术
第二章 技术教育的存在论追问
一、技术教育何以存在:不是问题的“基本问题”
(一) 技术教育的历史:一个“孱弱的身影”
(二) 边缘化的认识论根源: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二、技术教育的存在论方式考察
(一) 一个先决前提:技术的存在方式
(二) 前现代技术教育“整体性”的存在论方式
(三) 现代技术教育“主客二分”的存在论方式
三、重返整体性:当代技术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一) 何以重返“整体性”
(二) 技术的“四个作为”与技术教育的整体性解析
(三) 立基于“整体性”的技术教育
第三章 技术教育的价值论审视
一、技术的教育学立场与技术教育价值追溯
二、技术教育:自我“类特性”的确证
(一) 技术作为人的本质构成
(二) 自我:在“做”与“创造”中生成
三、技术教育:沟通真善美的现实途径
(一) 技术:蕴含真善美的统一
(二) 技以载智与技术教育求真
(三) 技以载道与技术教育至善
(四) 技以载美与技术教育臻美
四、技术教育:技术伦理精神的涵养
(一) 技术伦理: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 展现主体间的交往本性
(三) 促进伦理责任感的提升
(四) 培植必要的敬畏之心
第四章 技术教育的实践论探讨
一、技术认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变革
二、当代技术教育目标的认识论解读
(一) 技术素养目标确立的基础——技术并非只是应用科学
(二) 理解技术素养:一个认识论框架
三、技术教育内容的理论建构:技术知识的视角
(一) 传统的技术教育“内容组织者”:基于领域的分类
(二) 作为知识的技术:特性及其结构
(三) 技术教育内容框架的理论构建:从单一到多维
四、技术教育教学变革:基于三个传统图式的反思
(一) “做中学”的反思:从“制作图式”到“设计图式”
(二) “创造力教学”的反思: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
(三) “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从“实在论”到“意义论”
结语:让技术教育走在“归途”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技术概念框架的启示[J]. 陈向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10)
[2]国际视野下的技术教育范式重建——让“硬技术”与“软技术”在技术教育中融合[J]. 邵健伟,陈向阳. 外国教育研究. 2011(07)
[3]当前技术话语的块茎学分析——加拿大卑诗大学欧莱利教授访谈[J]. 钱旭鸯. 全球教育展望. 2011(05)
[4]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嬗变[J]. 王林钢,胡金平. 教育探索. 2011(02)
[5]我们仍然需要面向思的教育——海德格尔论技术时代的教育[J]. 马克·莱索,蒋开君. 教育学报. 2011(01)
[6]技术思考的主要维度:技术、自然、社会、人[J]. 盛国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2)
[7]我国技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及其路径选择[J]. 顾建军.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
[8]技术代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石[J]. 卫才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9]论技术与现代性的割裂与融通[J]. 张成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芬伯格对技术的本质主义与建构论之争的调和及其面临的诘难[J]. 李勇.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9)
博士论文
[1]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 张秀武.山西大学 2008
[2]技术认识论探究[D]. 李永红.复旦大学 2007
[3]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 马开剑.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 赵乐静.山西大学 2004
[5]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 朱耀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D]. 穆静.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7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08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