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发展的英国经验与启示——以伯恩茅斯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4 18:22
基于中英两国相似的精英教育传统,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职教本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人才需求多样化背景下诞生的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经历了初建、繁荣、升格的过程,升格之后的多数学校依旧坚持提供职业性课程和开展应用性研究。以伯恩茅斯大学为代表的这类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具有坚持为现代商业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就业需要、实践教学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并重、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采取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个性化教学评价等特点,为我国职教本科的发展提供了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启示。
【文章来源】:职教通讯. 2020,(10)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
二、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的特征
(一)为现代商业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就业需要
(四)实践教学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并重
(五)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六)采取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个性化教学评价
三、英国经验对我国职教本科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三)优化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高校的数字媒体类专业教学比对和探索——以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 刘大鹏. 艺术科技. 2017(05)
[2]分流施教: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 陈新忠,卢瑶. 教育与职业. 2016(23)
[3]政府、学院、市场关系重构——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变迁与治理[J]. 付雪凌,石伟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2)
[4]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制度变迁研究(1965-1992)——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 刘海兰. 现代大学教育. 2016(01)
[5]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路向何方——基于英国与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不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J]. 曲一帆,史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04)
[6]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 陈宝华. 职教论坛. 2014(01)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 钟秉林.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1)
[8]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 杜才平.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2)
[9]英国伯恩茅斯大学NCCA动画专业教学特色分析与借鉴[J]. 马驰.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10]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消亡”的原因及启示[J]. 姚加惠. 中国高等教育. 2020(01)
本文编号:3157843
【文章来源】:职教通讯. 2020,(10)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
二、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的特征
(一)为现代商业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就业需要
(四)实践教学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并重
(五)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六)采取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个性化教学评价
三、英国经验对我国职教本科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三)优化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高校的数字媒体类专业教学比对和探索——以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 刘大鹏. 艺术科技. 2017(05)
[2]分流施教: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 陈新忠,卢瑶. 教育与职业. 2016(23)
[3]政府、学院、市场关系重构——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变迁与治理[J]. 付雪凌,石伟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2)
[4]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制度变迁研究(1965-1992)——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 刘海兰. 现代大学教育. 2016(01)
[5]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路向何方——基于英国与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不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J]. 曲一帆,史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04)
[6]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 陈宝华. 职教论坛. 2014(01)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 钟秉林.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1)
[8]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 杜才平.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2)
[9]英国伯恩茅斯大学NCCA动画专业教学特色分析与借鉴[J]. 马驰.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10]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消亡”的原因及启示[J]. 姚加惠. 中国高等教育. 2020(01)
本文编号:3157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15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