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21-07-21 16:54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在阐明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价值逻辑基础上,厘清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共在影响关系。然而,目前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存在惯性思维与片面价值取向、职业教育内外关系离散与冲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变化等问题,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高水平高职学校需要将"三主体联动"和"四要素融通"内嵌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助力育人理念革新,依托专业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 

【文章来源】:高校教育管理. 2020,1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外部共在影响关系

高职,培养模式,学生


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高职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深刻影响着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双高计划”提出,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因此,通过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既是高水平高职学校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了新时代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多维价值追寻。为实现育人理念革新,高职学校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职业规划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学生“强适应”能力的锻炼。高职学校应通过不断锻造学生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及面对不同工作节奏的调整能力,打造学生坚韧的品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如在校期间高职学校可尝试开展抗压培训,以模拟仿真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技能技术增压训练,或建立一校多企的学生实习培训模式,增强学生应对不同企业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二是强化学生“强专业”能力的锤炼。一方面,高职学校要广泛推进“1+X”证书制度,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通过狠抓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大赛、学艺比拼等项目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在学生间形成专业技能水平良性竞争机制,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将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培育贯穿职业教育始终。韦伯(Max Weber)曾对职业教育作出过恰切的诠释。他认为,人们寻求某种职业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在看似纯经济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作为本分的天职思想,即不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还应把劳动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26]。因此,高水平高职学校一方面应大力营造以“职业文化+专业文化+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精神文化氛围,实现职业教育知识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协同促进;另一方面要重构人才培养理念,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能工巧匠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彰显工匠精神的核心素养要求和崇高价值追求[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善意共在的高水平高职学校治理结构[J]. 陈亮.  大学教育科学. 2020(01)
[2]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形成机制研究[J]. 潘海生,李婕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3]信息技术视阈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模式探究[J]. 陈亮,马健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6)
[4]“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任务与举措——基于契约理论的视角[J]. 韩西清.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0)
[5]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思考[J]. 任增元,刘军男.  大学教育科学. 2019(04)
[6]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 胡昌送,张俊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4)
[7]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化的制度制约及优化路径[J]. 王亚南,邵建东.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2)
[8]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J]. 朱爱青.  职教论坛. 2019(03)
[9]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与启示[J]. 王惠莲.  教育与职业. 2019(05)
[10]职业教育质量治理:公共之“道”与理性之“路”[J]. 徐小容,朱德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本文编号:3295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295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