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 ——以招生环节为切入点
发布时间:2021-08-06 04:18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教育,都具有职业性特征,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仅是职业教育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包括培养目标、生源、专业、课程等诸多方面,以招生环节为切入点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问题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分析高职招生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系及高职招生的历史发展阶段,再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春季高考、单独考试、五年一贯制、技能高考、注册入学、免试入学等招生方式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发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生源衔接不对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招生比例小,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方式单一,招考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紧接着,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上海市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如何实现生源衔接,运用比较法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如何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三个国家的共同点主要是依靠开放式招生录取政策实现生源衔接。最后,针对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善分类考试、扩大对口招生,畅通高职院校多种入学途径,完善高...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中等职业教育
1.4.2 高等职业教育
1.4.3 招生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理论基础
1.6.1 教育内外关系规律理论
1.6.2 终身教育理论
第2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高职招生
2.1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
2.1.1 生源衔接与其他衔接的关系
2.1.2 高职招生实现生源对口衔接
2.2 高职招生的历史发展阶段
2.2.1 萌芽起步阶段
2.2.2 优化发展阶段
2.2.3 跨越发展阶段
第3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生源衔接
3.1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现状
3.1.1 分类高考
3.1.2 技能高考、注册入学及免试入学
3.1.3 春季高考、单独考试、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
3.2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存在的问题
3.2.1 生源衔接不对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招生占比小
3.2.2 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方式单一
3.2.3 招考内容针对性不强
3.3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上海市的生源衔接
3.3.1 三校生高考
3.3.2 中高职贯通培养
3.3.3 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
3.3.4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第4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1.1 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1.2 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开放性的招生方式
4.1.3 中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4.2 德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2.1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2.2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特色
4.2.3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4.3 日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3.1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3.2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对口招生
4.3.3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第5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改革建议
5.1 改进分类考试,扩大对口招生
5.2 畅通高等职业院校多种入学途径
5.3 完善高职招生服务设施
5.4 健全生源衔接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 袁潇,高松. 复旦教育论坛. 2019(01)
[2]德国中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模式及借鉴[J]. 李强.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6)
[3]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代晓容,邝卫华. 职教通讯. 2018(01)
[4]美国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对接”机制及启示[J]. 彭跃刚,石伟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5]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衔接研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为例[J]. 王丽琴. 辽宁高职学报. 2016(04)
[6]广西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评析[J]. 江静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7]中高职衔接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陈晓明. 江苏科技信息. 2016(02)
[8]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 连立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9]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政策的内容分析[J]. 庞世佳,徐涵. 职教通讯. 2015(19)
[10]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初探[J]. 张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西南大学 2016
[2]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蒋春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高职招生制度研究[D]. 王棒.南昌大学 2017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温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5
[3]中美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与启示[D]. 张鑫.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研究[D]. 雷珊珊.天津大学 2014
[5]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 孙子秀.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衔接模式研究[D]. 李雪花.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及其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D]. 唐鑫鑫.中南民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25053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中等职业教育
1.4.2 高等职业教育
1.4.3 招生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理论基础
1.6.1 教育内外关系规律理论
1.6.2 终身教育理论
第2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高职招生
2.1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
2.1.1 生源衔接与其他衔接的关系
2.1.2 高职招生实现生源对口衔接
2.2 高职招生的历史发展阶段
2.2.1 萌芽起步阶段
2.2.2 优化发展阶段
2.2.3 跨越发展阶段
第3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生源衔接
3.1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现状
3.1.1 分类高考
3.1.2 技能高考、注册入学及免试入学
3.1.3 春季高考、单独考试、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
3.2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存在的问题
3.2.1 生源衔接不对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招生占比小
3.2.2 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方式单一
3.2.3 招考内容针对性不强
3.3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上海市的生源衔接
3.3.1 三校生高考
3.3.2 中高职贯通培养
3.3.3 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
3.3.4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第4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1.1 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1.2 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开放性的招生方式
4.1.3 中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4.2 德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2.1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2.2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特色
4.2.3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4.3 日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3.1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3.2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对口招生
4.3.3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第5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改革建议
5.1 改进分类考试,扩大对口招生
5.2 畅通高等职业院校多种入学途径
5.3 完善高职招生服务设施
5.4 健全生源衔接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 袁潇,高松. 复旦教育论坛. 2019(01)
[2]德国中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模式及借鉴[J]. 李强.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6)
[3]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代晓容,邝卫华. 职教通讯. 2018(01)
[4]美国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对接”机制及启示[J]. 彭跃刚,石伟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5]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衔接研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为例[J]. 王丽琴. 辽宁高职学报. 2016(04)
[6]广西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评析[J]. 江静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7]中高职衔接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陈晓明. 江苏科技信息. 2016(02)
[8]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 连立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9]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政策的内容分析[J]. 庞世佳,徐涵. 职教通讯. 2015(19)
[10]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模式初探[J]. 张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西南大学 2016
[2]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蒋春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高职招生制度研究[D]. 王棒.南昌大学 2017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温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5
[3]中美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与启示[D]. 张鑫.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研究[D]. 雷珊珊.天津大学 2014
[5]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 孙子秀.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衔接模式研究[D]. 李雪花.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及其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D]. 唐鑫鑫.中南民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25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32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