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西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05:10

  本文关键词:西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改革中(2010-2020年)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2020年要形成有利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了加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协调发展,为了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只有建立现代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不断需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在对西藏职业教育进行研究时,首先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让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出他们之间的特殊作用,为西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高职教育存在的弊端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西藏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能有效的衔接,促进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西藏地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更好的把西藏地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得更加符合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在我国早期就开始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西藏职业教育借鉴内地发展经验,通过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高考等方式开辟比较重要的途径;对处于中职学校教育和高职学校教育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并统筹安排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在办学上具有总体上的优势,让藏区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继续学习,从而提高西藏地区人才质量。另外,从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学的不同阶段分析,真正保证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系统的相互独立性,让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能更加有效的衔接在一起,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的力度,共同促进了西藏地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为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全文由三部分共同组成,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其选题背景和缘由;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藏地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基本属性中的各个要素功能、特征等;论文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西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设计各种要素,本论文研究希望为今后西藏地区中职学校教育和高职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西藏 中高职 衔接一体化 教育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问题的提出12-15
  • 1.1 中高职衔接问题提出12-13
  • 1.1.1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12
  • 1.1.2 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12-13
  • 1.1.3“中高职培养的各自为政”影响学生培养与就业的根本质量13
  • 1.2 以“模式”为切入点来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13-14
  • 1.2.1 模式是桥梁与媒介13-14
  • 1.2.2 模式是根本性着力点14
  • 1.3 西藏职业教育情况分析14-15
  • 2.文献综述15-16
  • 3.概念的界定16-17
  • 3.1 中职16
  • 3.2 氋职16
  • 3.3 教育模式16-17
  • 3.4 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17
  • 4.研究目的与意义17-18
  • 4.1 研究目的17
  • 4.2.现实意义17-18
  • 4.3 实践意义18
  • 5. 研究方法18-20
  • 5.1 文献研究法18
  • 5.2 调查研究法18-19
  • 5.3 比较研究法19-20
  • 第二章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基本属性及对策研究20-27
  • 1.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基本属性20-21
  • 1.1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内涵20
  • 1.2 中职、高职同源20
  • 1.3 涉及面广且深入20-21
  • 1.4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21
  • 1.5 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1
  • 2.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功能21-23
  •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1-22
  • 2.2 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2
  • 2.3 增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与吸引力22-23
  • 2.4 利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3
  • 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特征23-25
  • 3.1 整体性23-24
  • 3.2 层次性24
  • 3.3 目的性24
  • 3.4 稳定性24-25
  • 3.5 开放性25
  • 4.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策研究25-27
  • 4.1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25
  • 4.2 构建全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25-26
  • 4.3 统编层级教学单元和职教教材26
  • 4.4 不同生源在高职阶段实施分类培养26-27
  • 第三章 西藏中职与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设计27-43
  • 1.西藏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模式的系统构成要素27-29
  • 1.1 教学课程27-28
  • 1.2 管理制度28
  • 1.3 教学资源28-29
  • 2.西藏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模式的系统设计原则29-36
  • 2.1 协同一体原则.29-30
  • 2.1.1 西藏中高职教育的必然之路:一体化发展29
  • 2.1.2“高就业率”使职业教育呈现显性吸引力29
  • 2.1.3“升学制度”使中职向高职层次迈进29-30
  • 2.1.4“职教体系”要求建立新型中高职关系30
  • 2.2 有序演化原则30-31
  • 2.2.1 协同学视角下的中高职一体化30
  • 2.2.2 整体中的有序协同30-31
  • 2.2.3 独立中的有序协同31
  • 2.3.问卷调查分析31
  • 2.4 中职学生调查结果31-33
  • 2.4.1 西藏中职学生升学愿望31-32
  • 2.4.2 专业认同感32-33
  • 2.5 高职学生调查结果33-36
  • 2.5.1 高职生源情况33-34
  • 2.5.2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相关调查34-36
  • 3.西藏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模式的设计36-43
  • 3.1 一体中的招生制度设计36-38
  • 3.1.1 非学制式衔接招生制度36-37
  • 3.1.2 学制式衔接招生制度37
  • 3.1.3 “3 + 2”模式37-38
  • 3.1.4 对口招生的模式38
  • 3.2 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制度设计38-39
  • 3.2.1 中高职培养目标制定38
  • 3.2.2 培养制度构建38-39
  • 3.3 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39-40
  • 3.3.1 学科专业建设39
  • 3.3.2 课程体系设计39-40
  • 3.4 教育教学实施和实训实习运行设计40-41
  • 3.4.1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模式的教育教学实施.40
  • 3.4.2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模式的实训实习运行40-41
  • 3.5 质量评价体系和就业升学制度设计41-43
  • 3.5.1 质量评价体系41
  • 3.5.2 就业升学制度41-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附件 1: 西藏中职生问卷48-52
  • 附件 2: 西藏高职生问卷52-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知林;对家庭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1年08期

2 陈作民,孙大勇;初中数学“读写与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1年15期

3 燕国材;;愉快教育模式初谈[J];中学教育;2002年04期

4 陈建立;浙江“3+2”教育模式的现状困难与前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2期

5 叶迅影 ,周蔚涛;适者生存美者优存──园东小学“以美促主”教育模式侧记[J];特区经济;2002年02期

6 ;构建审美教育模式 创办艺术特色名校——弘雅小学艺术教育纪略[J];特区经济;2002年10期

7 孙桂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模式转变的几点思考[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赵凯;;构建小学计算机立体教育模式的设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9期

9 魏明,胡启涛;构建创造性的大学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游海疆,陈超凡;对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韩江水;;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而不是一种模式[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2 陈传伟;成虹;;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3 高发;;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浅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陆益军;;法国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尝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贾p

本文编号:389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89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