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6:49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格局,对其成员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复杂变化,引起各界的思考与研究,近几年职业教育领域也兴起了一股反思批判与改革探索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有关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社会适应性成为热点之一。本文将社会适应性由心理学角度引申到教育学的角度,以学校为出发点研究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具体措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究竟应该怎样做?为更好的研究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企业中发放,并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工作。论文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创新处。 第二章先介绍高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历史发展、功能、与其他教育和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区别,进而论述社会适应性的涵义、评价内容、历史发展及特征。 第三章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已毕业的高职学生目前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差、社交能力差、环境适应和...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和论文创新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处
2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适应性
2.1 高等职业教育
2.1.1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
2.1.2 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2.1.3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
2.1.4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社会适应性
2.2.1 社会适应性
2.2.2 社会适应性评价内容和历史发展
2.2.3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特征
3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与分析
3.1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
3.1.1 认知能力
3.1.2 学习能力
3.1.3 社交能力
3.1.4 环境适应能力
3.1.5 心理适应能力
3.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分析
3.2.1 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原因
3.2.2 社会文化体制原因
4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
4.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机制
4.1.1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
4.1.2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模式
4.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途径
4.2.1 优化调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4.2.2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2.3 创新课程模式
4.2.4 加强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4.3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评价机制
4.3.1 课程评价
4.3.2 联动评价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4039087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和论文创新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处
2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适应性
2.1 高等职业教育
2.1.1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
2.1.2 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2.1.3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
2.1.4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社会适应性
2.2.1 社会适应性
2.2.2 社会适应性评价内容和历史发展
2.2.3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特征
3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与分析
3.1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
3.1.1 认知能力
3.1.2 学习能力
3.1.3 社交能力
3.1.4 环境适应能力
3.1.5 心理适应能力
3.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分析
3.2.1 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原因
3.2.2 社会文化体制原因
4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
4.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机制
4.1.1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
4.1.2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模式
4.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途径
4.2.1 优化调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4.2.2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2.3 创新课程模式
4.2.4 加强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4.3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评价机制
4.3.1 课程评价
4.3.2 联动评价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4039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4039087.html
上一篇: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背景的国际货代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