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河南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21:01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物,亦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旋律。随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的加速,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这有赖于职业教育软资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本研究以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南省某几所典型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捋顺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领域范围、维度层次。遵循“以人为本、发展性、适用性与专业限制性相协调、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等方面的原则,突出该标准体系的一般特征与其特殊性,,以构建具有普遍适用性、发展性极强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 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以我国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方针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特征,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并以河南省基本省情为立足点,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相关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找到立足点,为“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概念、内涵与特点的解析指明方向; 第二章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的概念解析 以教师专业化理论、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活动分类理论、三维教学目标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来构建并解析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等相关的概念、条件与内涵等,理解何谓“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 第三章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现状、存在问题 立足河南省基本省情,通过spss、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对中职“双师型”教师自身认为所应当具备能力标准的倾向性调查结果进行、中职“双师型”教师及其管理者的访谈结果等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深入了解河南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实际情况、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结合第二章构建合理、科学、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 第四章“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内容框架构建 前三章为构建河南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将“三领域”、“三维度”等具体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三领域”“三维度”内部的关系、及其“三领域”与“三维度”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本研究构建的标准体系是否科学;再逐步将知识维度、技能维度和非智力因素维度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贯穿于理论领域、实践领域与行业领域来构建职业学校在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是决定本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 第五章实施“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的保障策略 根据“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的原则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的程序,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策略以保障“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的运行。
【关键词】:中职 “双师型”教师 能力标准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35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15-18
  • (一)、 研究背景15
  • (二)、 选题缘由15-18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8-21
  • (一)、 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提供衡量标准18-19
  • (二)、 促进“双师型”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9
  • (三)、 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绩效管理衡量尺度19
  • (四)、 促进“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19-20
  • (五)、 促进“双师型”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20-21
  • 三、 文献综述21-31
  • (一)、 国外文献综述21-25
  • (二)、 国内文献综述25-31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1-35
  • (一)、 研究思路31-32
  • (二)、 研究方法32-35
  • 第二章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35-45
  • 一、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35-37
  • (一)、 教师专业化理论35-36
  • (二)、 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分类理论36
  • (三)、 三维教学目标理论36-37
  • 二、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的概念解析37-42
  • (一)、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37-38
  • (二)、 “能力标准”的概念38-40
  • (三)、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的概念与内涵40-42
  • 三、 国外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对我国的启示42-45
  • (一)、 观念更新与国际接轨42
  • (二)、 兼顾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标准42-43
  • (三)、 强调情景教学43-44
  • (四)、 重视职业教育立法44-45
  • 第三章 河南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的现状、问题及归因分析45-55
  • 一、 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实施的成绩45-46
  • 二、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瓶颈46-51
  • (一)、 散沙状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46-49
  • (二)、 对“双师型”教师缺乏吸引力49
  • (三)、 对“双师型”教师发展缺乏保障机制49-50
  • (四)、 强调教师专业能力忽略非智力因素50-51
  • 三、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51-55
  • (一)、 政策出台滞后于“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实践51-52
  • (二)、 职业学校管理层与“双师型”教师沟通的缺失52-53
  • (三)、 校企之间合作不紧密53-55
  • 第四章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框架体系的构建55-85
  • 一、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涵盖的“三领域”的构成及其关系55-60
  • (一)、 横向结构“三领域”的构成55-57
  • (二)、 横向结构“三领域”之间关系57-60
  • 二、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涵盖的“三维度”的构成及其关系60-65
  • (一)、 纵向结构“三维度”的构成60-63
  • (二)、 纵向结构“三维度”之间关系63-65
  • 三、 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之间的关系65-74
  • (一)、 “三领域”与“三维度”的相关性分析65-72
  • (二)、 “三领域”与“三维度”之间的关系72-74
  • 四、 横纵“三领域”、“三维度”体系的基本内容74-85
  • (一)、 理论领域——三维度的基本内容74-77
  • (二)、 实践领域——三维度的基本内容77-79
  • (三)、 行业领域——三维度的基本内容79-85
  • 第五章 实施“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的保障策略85-102
  • 一、 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的原则85-93
  • (一)、 认识“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特征85-90
  • (二)、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90-93
  • 二、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程序93-95
  • (一)、 成立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委员会93-94
  • (二)、 拟定“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草案94
  • (三)、 讨论修改并定稿提交94-95
  • 三、 “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95-102
  • (一)、 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95
  • (二)、 建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管理与监督机制95-97
  • (三)、 实施“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评估机制97-98
  • (四)、 职业学校要以动力机制为平台发挥标准体系的激励作用98-102
  • 后记102-103
  • 参考文献103-107
  • 附录107-111
  • 致谢111-11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2-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认可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龚兴英;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3 姜英敏;韩国的教师资格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4 颜海波;韩永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建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6 刘韵琴;文红;;国内“双师型”教师概念及资格认证标准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高巍;梁安;;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政策的解读与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J];湖北政报;1994年04期

9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J];人民教育;2000年12期

10 顾珏;;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简介[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405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