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21:33
本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伴随着“以人为本”现代德育理念的发展,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的隐性德育回归。实现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的有机统一,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质量的法宝。文章通过文献法探究了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以及承载形式。高职院校隐性德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品德形成规律,自觉地在高职学生周围设置一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实践教学、环境习染、人格熏陶等,使受教育者得到情感陶冶、心灵的感化和哲理的启迪,从而发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德育理念彰显人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回归生活和实践、德育过程强调以情感人、德育方法注重交往和对话、德育环境的开放性和愉悦性、德育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主要特征。高职院校中,隐性德育主要有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心理文化类和显性课程四种承载形式。通过对天津三所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还存在一定问题:显性课程德育内涵不够突出、物质空间类人文情怀不够彰显、组织制度类教育意蕴不够显著、心理文化类德育熏陶不够凸显等。通过比较研究法,探究了国内外隐性德育的成功经验,从五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有效路径:一是更新理念,构建“三全育人”的德育体系;二是学科融入,夯实隐性德育的“沃土”;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实现人格力量熏陶;四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五是注重实践渗透,铸造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德育 隐性德育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根本任务10
- 1.1.2 以人为本现代德育理念,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隐性德育回归10-11
- 1.1.3 社会转型期,隐性德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法宝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3-17
- 1.3 研究意义17-18
- 1.3.1 理论意义17-18
- 1.3.2 实践意义18
- 1.4 研究目的18
- 1.5 研究内容18-19
- 1.6 研究方法19-21
- 1.6.1 文献研究法19
- 1.6.2 调查研究法19-20
- 1.6.3 比较研究法20-21
- 第二章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的概念框架21-30
- 2.1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内涵21-24
- 2.1.1 隐性21
- 2.1.2 德育21-22
- 2.1.3 隐性德育22-24
- 2.1.4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24
- 2.2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的特征24-27
- 2.2.1 德育理念:彰显人的主体性24-25
- 2.2.2 德育内容:回归生活和实践25
- 2.2.3 德育过程:强调以情感人、以情育人25-26
- 2.2.4 德育方法:重视交往和对话26
- 2.2.5 德育环境:开放性和愉悦性26-27
- 2.2.6 德育效果:稳定性与持久性27
- 2.3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承载形式27-30
- 2.3.1 物质空间类27-28
- 2.3.2 组织制度类28
- 2.3.3 心理文化类28
- 2.3.4 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因素28-30
- 第三章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现存问题及必要性探究30-44
- 3.1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调查方案30-32
- 3.1.1 调查对象30-31
- 3.1.2 调查方式31-32
- 3.2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现存问题32-39
- 3.2.1 显性课程德育内涵不够突出32-34
- 3.2.2 物质空间类人文情怀不够彰显34-35
- 3.2.3 组织制度类教育意蕴不够显著35-36
- 3.2.4 心理文化类德育熏陶不够凸显36-37
- 3.2.5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充分发挥,需要未有效满足37-39
- 3.3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现存问题多重诱因39-40
- 3.3.1 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完善39
- 3.3.2 德育工作者“工具化”的道德意识强烈39-40
- 3.3.3 专业教师观念滞后40
- 3.4 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40-44
- 3.4.1 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呼唤隐性德育41-42
- 3.4.2 高职院校德育特色需求隐性德育42-44
- 第四章 国内外隐性德育的成功经验44-50
- 4.1“无灌输”的德育理念44-45
- 4.2 寓德于教,学科渗透45-46
- 4.3 强调环境浸润46-49
- 4.3.1 注重家庭环境熏陶46-47
- 4.3.2 注重学校环境浸润47-48
- 4.3.3 注重社会环境习染48-49
- 4.4 加强实践育德49-50
- 第五章 优化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的路径探索50-59
- 5.1 更新理念,构建“三全育人”的德育体系50-51
- 5.2 学科融入,夯实隐性德育的“沃土”51-52
- 5.3 加强师德建设,实现人格力量熏陶52-53
- 5.4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53-57
- 5.4.1 物质文化中凸显德育意蕴53-54
- 5.4.2 制度文化中彰显德育内化54-55
- 5.4.3 精神文化中追求德育超越55-57
- 5.4.4 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有机融合57
- 5.5 注重实践渗透,铸造学生高尚道德情操57-59
- 参考文献59-6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3-64
- 附录64-67
- 致谢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庆文;缪启军;;高职实践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研究[J];职教论坛;2013年30期
2 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22期
3 陈定j;;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高职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0期
4 张祖华;;浅论“隐性德育源”的挖掘[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5 高飞;;隐性教育在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4期
6 吴增礼;肖永明;唐亚阳;;中国古代书院德育实施方法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7 程玉海;卜文军;;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理论导刊;2008年09期
8 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年14期
9 马长世;;试论“经济全球化”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8年05期
10 陈东明;;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12期
本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43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