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关于高职课程目标的再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25 23:22

  本文关键词:关于高职课程目标的再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目标 能力本位 知识本位 课程开发和实施


【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逻辑起点,是高职从业者从事高职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能力的内涵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能力为目标设计和实施课程,首先课程内容要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技能选取,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出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动能,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实际岗位的项目为载体,在学生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属性所要求的。因此,只有坚持高职课程目标的能力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才有理论支点。
【作者单位】: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关键词】课程目标 能力本位 知识本位 课程开发和实施
【基金】:2014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SM201414073002)
【分类号】:G712
【正文快照】: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深化,高职教育从业者对高职教育理论的理解和研究也逐步深化,但有些原来似乎已经明确的问题,又开始困惑并争论激烈起来。比如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课程目标问题,已有的共识就是以能力为目标并围绕能力目标开发和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化课程。但现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春林;;关于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之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王前新;严权;;高职人格本位课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年2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春林;;关于高职课程目标的再探讨[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2 夏文杰;;基于建筑企业实务项目的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年05期

3 温东新;;以人格本位理念为核心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50期

4 周运才;黄宇辉;;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4年17期

5 汤勇;王玉珍;;兴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黄儿松;文汝红;;基于能力中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及对策——以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个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李丽;;汽车修理专业如何实现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J];电源技术应用;2012年10期

8 杨孝永;葛仲夏;;高职艺术专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计之思考——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运动;2012年16期

9 王婷婷;王俊杰;;体育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浅析[J];青春岁月;2012年14期

10 薛源;;人格本位——艺术中职语文课程的取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立;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姣;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史儒仟;;人格本位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06年Z2期

3 肖化移;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取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04期

4 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年18期

5 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J];职教论坛;2004年24期

6 曾冬梅,邱耕田;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J];学术界;2002年05期

7 王银娥;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J];唐都学刊;2002年01期

8 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兴余,陈焕章;高职课程实操协调衔接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2年12期

2 王明伦;高职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J];中国培训;2002年05期

3 瞿光唐,陆平;高职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刍议[J];职教通讯;2002年08期

4 高杰;高职课程的设置与设计[J];教育评论;2002年06期

5 方长福;高职课程的结构[J];机械职业教育;2003年07期

6 吕鑫祥;现代社会高职课程的基本理念[J];职教通讯;2003年09期

7 凌云;论高职课程资源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4年03期

8 李超任;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上海两门高职课程入选精品[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10 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以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朝晖;刘利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高职课程改革[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清彬;;高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探索[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原;;农科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栾一凡;渠晓伟;;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的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应樱;徐红专;;在会计职业岗位层次变化中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7 延静;;调查与统计课程改革与实践[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8 郑琦;;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匡瑛;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一体化制度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方展画 程江平 徐敏娟;从“三拓”入手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陶璐璐;高职课程打破传统框架[N];中国纺织报;2013年

4 刘育锋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王泉;我省高职课程借脑香港理工大[N];湖北日报;2008年

6 范绪锋;高职课程寻求“解压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柳连忠;高职课程内容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孔鹏珂;高中、高职课程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殷慧敏;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5 蒋满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慧君;“以生为本”的高职课程设置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付俊薇;主要发达国家高职课程的比较研究与借鉴[D];河北大学;2004年

8 陈洪华;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张盈;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德香;基于系统论的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3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573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