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9:03
本文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谋生”与“乐业”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社会的主要表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也使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把“进门畅,出门旺”作为了办学理念。学校培养的学生靠什么去实现出口顺畅?去赢得企业和社会的青睐呢?本文首先由一组调研数据的分析,,暴露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于用人单位处在爱岗敬业、实干精神、团队协作三方面令人堪忧的表现,从而提出了中职精神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的论题。并结合长期的德育教育工作经验,针对职业教育职业性、技术性、社会性、终身性、全民性的特点,展开了中职精神教育的八项要义的分解和阐述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纪律、职业信誉、职业良心,籍此寻求中职精神教育的突破方向和衡量标准。 然而中国长期以来工人与干部身份的二元并行,以及政府宏观层的中职教育利好宣传不足,却使中职教育长期以来成为普高教育的附庸和备胎。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了中职教育惨淡的局面。笔者认为,多数学校长期以来忽视了中职精神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层次性和主体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师资力量薄弱等体制弊端,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尤其是中职精神教育的发展,而学生群体也普遍存在着职业理想不明确,职业信念不坚定、学习动力不够足、职业习惯养成差、职业心态不端正、职业精神意识淡的问题。二者的交互渗透作用,决定了中职精神教育任重而道远。追本溯源,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四方因素,从宏观至微观层面对中职精神教育的改革的影响意义深远。 笔者认为,大致可通过两个主要渠道做为职业精神教育的理想通路和平台——即教学活动实验和职业活动体验。通过教学活动实验实现专业课与德育课的相互渗透、学校和企业的高度交集、老师与学生的深层互动,全方位拓宽教学的视野和维度,通过喜闻乐见、学生易于接受的丰富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解决职业精神教育的兴趣度和接受度问题。而职业活动体验,通过模拟车间、模拟工厂提供给学生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反复多次地进行岗位练习,并以上班的各项制度和考核目标严格进行角色模拟,形成“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一个职业惯性,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的角色当中,日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职业轨道上。 本文旨在总结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使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重要性在被认知的基础上,得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从而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的促进更加深入和具体,真正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帮其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及责任心,做一个能守纪律,有良心、讲信誉的职业人。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能保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和自我认知,努力工作,服务企业和社会,真正成为企业需求,社会承认的专业技术人员。
【关键词】:职业精神教育 重要性 现状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7.3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6
- 1.1 问题的提出10-13
- 1.2 研究成果与文献综述13-14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5-16
- 第二章 职业与职业精神16-20
- 2.1 职业与职业精神的含义16-17
- 2.1.1 职业的含义16
- 2.1.2 职业精神的含义16-17
- 2.2 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和特点17-19
- 2.3 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19-20
- 第三章 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20-25
- 3.1 学生自身的问题20-21
- 3.1.1 职业理想不明确,奋斗目标不清晰20
- 3.1.2 职业纪律意识淡漠,职责良心缺失20
- 3.1.3 学习动力不足,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差20-21
- 3.1.4 职业态度不端,频繁跳槽21
- 3.2 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21-25
- 3.2.1 体系建设不清晰、教育地位不重视21-22
- 3.2.2 考核无标准,成效难量化22
- 3.2.3 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差22-23
- 3.2.4 与行业企业直接互联太少,教育的针对性较差23
- 3.2.5 师资窘困、考核单一,实施困难23-25
- 第四章 影响职业精神教育的因素25-31
- 4.1 社会因素25-26
- 4.1.1 强调职业道德,忽视职业精神25
- 4.1.2 缺乏对职业责任和自豪感的宣传教育25
- 4.1.3 “普高热”导致中职学校招录对象整体素质较低25-26
- 4.1.4 媒体片面宣扬,导致学生知行脱节26
- 4.2 学校因素26-28
- 4.2.1 固步自封,教与用脱节26-27
- 4.2.2 认知模糊,学校整体对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够27
- 4.2.3 人本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27-28
- 4.2.4 教学理念与教具陈旧, 缺乏教育实践性28
- 4.2.5 职业精神教育师资受到过分挤压28
- 4.3 家庭的影响因素28-29
- 4.3.1 功利性的教育目标28-29
- 4.3.2 忽视了学生个人志趣的培养29
- 4.3.3 不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的社会责任的培养和造就29
- 4.4 学生自身因素29-31
- 4.4.1 消极、懈怠,自我要求低29-30
- 4.4.2 精神厌学30
- 4.4.3 事非分辩能力差,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30-31
- 第五章 改善和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策略31-38
- 5.1 通过教学实验加强职业精神培育策略31-33
- 5.1.1 与专业教学相互渗透模式31
- 5.1.2 校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31-32
- 5.1.3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32-33
- 5.2 立足职业,促进职业精神养成33-35
- 5.2.1 激发情感,形成自觉职业意识33-34
- 5.2.2 、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34-35
- 5.2.3 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35
- 5.3 产、工、学结合,多样化职业精神教育方式35-38
- 5.3.1 采用多元教学模式36
- 5.3.2 案例引入36-38
- 总结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作者简介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绍明;;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0期
2 苏曼黎;;中职德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究[J];广西教育;2013年23期
3 方少萌,王惠鲤;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年24期
4 许曙青;;职业院校公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6期
本文编号:608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60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