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3:21


摘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本文概述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回顾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最后基于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路径
 
我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工作的核心在于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全面提升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就需求侧而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对于以技术、服务为代表的职业工种的需求量巨大,从2009年至2016年我国高职类入学人数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就供给侧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助高校重组整合的契机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但在规模爆发性的增长现象之下蕴含着高校自身硬件与软件的弊端,比如学生学习环境建设滞后、职业教育内容更新的迟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差强人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而转变以往追求规模扩张的速度导向,使之朝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解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困境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工作重心。
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及演变历程
(一)概念
本文所界定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是在学者马庆发研究成果基础上[1],从实践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进行的内容与途径的探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职业教育的内部因素作为核心的动力与资源,借助与外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职业教育自身制度创新、结构创新、办学模式升级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演变历程
学者蒋凯和吴宗保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演变进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其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四个代表性阶段:第一阶段是处于1980年至1992年的职业教育院校规模外延式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规模与生源的增加为重点任务;第二阶段是处于1993年至1998年的职业院校结构调整内涵式发展阶段,此阶段的特点通过资源优化与内部挖潜的手段以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并行发展的目标;第三阶段是处于1999年至2005年的职业院校质量提升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强调特色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特色;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使告知教育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平衡发展[2] [3]
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应遵循质变与量变相互统一的规律
1规模要适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与其供求关系紧密相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在2009年开始出现需求变动率效率供给变动率的情况,这说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应该逐步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适当地控制其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将重点放在提高职业教育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上,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内在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2结构要优化
2.1地域结构优化
......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职业教育的地域结构影响较大,由于大中城市的职业教育比较集中和发达,使得一些农林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专业结构也会收到层次结构的影响,以专科层次为主的办学模式使得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其相应的专业结构受到很大限制。
3质量要稳步提高
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质量,二是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只有这两个方面质量的提高才能获得职业教育相关利益关系主体的认可,为此需要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师资、学生、教学媒介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师资、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主体,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对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合格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媒介是指教室、教学仪器、实验室、实训基地、资金等物质技术手段,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4效益要逐步提升
效益与质量是职业教育不变的主题,也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检验与保障,所谓职业教育的效益是指其发展过程中投入、消耗、费用与产出、成果、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效益的关键是如何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以及相应的科技成果[6]。职业教育效益的提升和获取既有数量方面的要求,又有质量方面的要求,数量方面一方面要有一定的产出,同时办学规模要适度。
(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应把握与其它教育的本质区别
1培养目标定位应与其它教育定位有所区分
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给予了明确规定,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因此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所需要的清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
(三)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
1推动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达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结构,服务经济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主要通过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来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2促进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更多的人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与职业教育诞生就与相伴的边缘化困境问题,与正规本科教育相比较其处于不利的次流地位,同时职业教育的功能、受教育对象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实行专业群建设战略
关键是需要转变以往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做法,变为依靠高职院校本身原有重点专业为核心,以其他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此类专业群的特点是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大,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专心,以若干工程对象相类似、技术领域相接近或专业基础相类似的专业所构成的一个集合。
1专业群建设的依据与原则
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要以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遵循统筹市场与政府两个导向、注重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等基本原则。
2专业群建设的考量因素与策略
.......
有效性、针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同时基于当地经济特色进行专业建设,也是打造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2.3专业口径
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而确定的,因此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加具体化的内容和较强的应用性,使得专业口径不能太宽,否则会降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口径过窄会限制学生的就业空间和未来发展,因此要结合行业、岗位、学生能力培养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设置专业口径。
2.4灵活性、前瞻性、应用性和交叉性
现代社会技术更新速度、产业生命周期变短,因此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周期和频率也不断加快,所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就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以满足这种变化,因此专业设置要有灵活性,同时要根据产业动向和社会发展趋势给予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应用性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永恒主题,同时要注意专业的交叉性以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和素质。
(二)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调整专业教师结构比例
为了快速提高和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与实践技能,打造能够适应和满足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采取措施为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和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调整和加大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实训和工作的比例,采取挂职锻炼、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社会、企业和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将之有机地融入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此外也可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之中。
2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人才、专家、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这在国外职业教育中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不仅能够快速实现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转型,而且能够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够通过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弥补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的欠缺。
3健全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要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明确和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机制与体系,基于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的现状,需要为专业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企业进行实践和实训,同时建设一支结构稳定、比例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明确兼职教师资格、确定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比例结构、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来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同时对专业教师也要制定相应的任职标准、认证体系与准入制度,选拔部分专业教师进行基层实训、专业深造与师徒指导,培养其成为专业带头人,特别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三)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质、开展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
(四)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彰显特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感知企业的文化氛围、职业情境、生产工作流程、企业产品等,相关的实训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实践教学与生产是其两大基本功能,教学与生产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内部实现了合二为一,以生产任务作为驱动促使学生完成专业实训,以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技能。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2.1校办企业型
由职业院校单独依托自身资源筹办的企业,学校具有完全的生产管理自主权,可以单独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实际上它融校办企业与实训基地于一体,最大化地利用了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之处在于受资金、师资条件的限制较大。
2.2政府出资共享型
由政府作为出资主体并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负责具体建设和运行管理,这种模式具有高起点、高要求、示范性等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共享力度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清晰的责权关系导致相关的管理、建设比较负责且成本较高,需要辅之以相应的运行、评价、监督和管理机制。
2.3校企合作型
校企合作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多种形式,企业入校、合资共建、教学工厂等,每种形式在具体合作机制上都不尽相同,也各有利弊,具体合作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尽可能使其发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的优势,同时最大程度上维护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2.4多元化出资共建型
由学校、政府、行业以及相关社会单位、机构或个人共同出资合作建设,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优势资源和专业能力开展技能培训、监测、研发、生产等相关性实训活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新兴技术、方法、设计、工艺等,缺点是多方管理容易导致无序混乱等。
(五)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层次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朝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而高职教育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是时代必然的选择与趋势,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我国应积极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经验与成熟的办学机制。并且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这都驱使着高职院校向外寻求发展的空间。高职院校借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院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同时有助于提升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生自身的办学水平,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品牌的形成,进而增强我国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注重内涵式建设的同时,应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认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对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认知水平,并将其视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并明确其发展目标,比如可以采用创建与国外先进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以及短期培训班与远程式教学模式等手段深化自身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努力将学校办成学生青睐、市场欢迎的一流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马庆发.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之选择[J].职教通讯. 2010(10):5-8.
[2] 蒋凯.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运行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18):5-10.
[3] 吴宗保.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点是抓好专业群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03):7-9.
[4] 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 2010(15):16-20.
[5] 袁广林.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 2010(05):13-15.
[6] 王贵兰,肖平.对高职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10(14):18-19.
 


本文编号:619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619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