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23:18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评价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其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呼声不断高涨,如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了业界专家常论常新的热门话题,如何促其实现从胚芽到果实的华丽蜕变,,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我们不能将其简单视为为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而应究其更深的内涵去理解。我们以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指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任务之外,积极主动利用自身的相关资源,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任,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呢?本文以为,对其展开合理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其突飞猛进的有效手段。 全文在威斯康星思想、职业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和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对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制作的《2009年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展开了实证分析,佐以笔者搜集到的一些2010年、2011年的相关零散数据。通过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高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意识淡薄、东西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程度极度不均衡、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差距较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包括高职院校要积极提升自身社会服务建设的意识、争取多方面有力支持、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展开对口支援、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保障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框架,分别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几个方面展开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8.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 引言7-19
  • (一)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7-9
  • 1. 问题提出7-8
  • 2. 研究意义8-9
  • (二) 概念界定9-12
  • 1. 高职院校9-10
  • 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10-11
  • 3. 评价11-12
  • (三) 文献综述12-18
  • 1. 国内研究现状12-16
  • 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16-18
  • (四) 研究方法及目的18-19
  • 1. 研究方法18
  • 2. 研究目的18-19
  • (五)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19
  • 1. 研究内容及框架19
  • 2. 创新之处19
  • 二、 相关理论简介19-23
  • (一) 威斯康星思想20-21
  • 1. 传播知识20
  • 2. 专家服务20-21
  • (二) 职业教育学21-22
  • (三) 教育评价学22
  • 1. 教育评价学概说22
  • 2. 职业教育评价22
  • (四) 系统论22-23
  • 三、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实证分析23-38
  • (一) 实证分析23-34
  • 1. 不同区域高职院校数据分析24-26
  • 2. 不同省份高职院校数据分析26-27
  • 3. 不同举办方高职院校数据分析27-29
  • 4. 公办与民办、示范性与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数据分析29-30
  • 5. 不同服务面向高职院校数据分析30-31
  • 6. 社会捐赠经费收入31-32
  • 7. 数据的比较分析32-34
  • (二)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34-35
  • 1. 高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意识淡薄34
  • 2. 东、西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程度极度不均衡34-35
  • 3.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差距较大35
  • (三)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35-38
  • 1. 提升社会服务意识35
  • 2. 寻求政府企业合作35-36
  • 3. 提供社会直接服务36
  • 4. 完善对口支援建设36-37
  • 5. 加大政府保障力度37
  • 6.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37-38
  • 四、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框架38-49
  • (一) 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简介38-41
  • (二) 评价框架41-49
  • 1. 评价主体41-43
  • 2. 评价对象43
  • 3. 评价目的43
  • 4. 评价方法43
  • 5. 评价指标43-49
  • 6. 评价结果49
  • 五、 结论与展望49-51
  • (一) 结论49-50
  • (二) 今后研究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积丽;;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2 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年08期

3 崔瑞锋;田东平;;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评估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08年02期

4 周世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09年12期

5 李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年01期

6 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张宝友;黄祖庆;;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8期

8 盛国军;;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2期

9 帅全锋;王英;张玉杰;宋晓芳;;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3期

10 张琦英;沈美媛;;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675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675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