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
本文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
【摘要】:双元制是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能把德国经济的发展完全归功于双元制。双元制与业务过程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向促进关系;德国双元制在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公民道德教育;双元制并不取决于行政命令和法律规定,而是取决于企业的自觉自愿参与。
【作者单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双元制 业务过程导向 公民道德
【分类号】:G719.516
【正文快照】: 关于德国双元制,有诸多耳熟能详的评论:如,双元制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有效促进了德国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双元制培养了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一线工人,德国企业参加双元制更多的是法律规定和行政命令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些论断,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我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宗东;借鉴“双元制”进行中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02期
2 吕惠敏;奥地利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3 窦新顺,付俊薇;德国“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06期
4 曾燕生;;定单式“双元制”教学探讨[J];中国培训;2005年12期
5 高云峰;高职院校实行“双元制”分层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04期
6 柳咏芬;“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5年08期
7 陈智刚;;借鉴德国“双元制”改革我院教学模式[J];科技广场;2005年11期
8 孟景舟;;也谈德国“双元制”的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8期
9 张正义;刘珊;;“双元制”和“订单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周衍安;;德国“双元制”职教考试制度评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伯平;项顺如;;“双元制”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毛传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德国“双元制”模式[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陈光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课题组;;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 于素云;;基于“双元制”教育技术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国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吴];王家晶;;引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路[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8 周波;;“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管德明;;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创建我国职教新模式——兼析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A];'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马树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朱振岳;浙江“双元制”助工人成技术骨干[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记者沐滟;“双元制”订单孵化高技能人才[N];无锡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丁洋;导入职教“双元制”培养稀缺专才[N];消费日报;2012年
4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双元制”职教成就“德国制造”[N];经济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潘光;引企入校完善职教“双元制”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赵建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N];光明日报;2009年
7 宋玉婷 杨社生;五台山五峰宾馆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本报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双元制”教学创出“太仓样本”[N];苏州日报;2010年
9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潘东标;双元制培训造就企业“免检”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孙兴伟 通讯员 周辉;引进“双元制” 实现“本土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臧志军;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玲;我国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张书芳;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3 张芳芳;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勇智;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红琼;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育真;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丛培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益青;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探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风彪;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4年
10 吴勤仂;中德比较视野下的我国技工培养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1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84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