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2:13

  本文关键词: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 现代职业人 培养路径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高职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人的理念由此产生。 但是,受传统价值观念、区域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现代职业人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需要进行改革的地方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结合当前国情,我国高职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通过本土化的实践,发现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能有效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现代职业人”培养的困难。 本文以J学院为例介绍“双元制”在我国高职院校本土化实践的具体情况,重点突出“双元制”对培养现代职业人的优势和J学院培养现代职业人的成功案例。最后分析、总结现代职业人的培养路径,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高职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 现代职业人 培养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0
  • 第1章 导论10-19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缘起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14-15
  •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15-17
  • 1.3.1 概念界定15-16
  • 1.3.2 研究框架16-17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17
  • 1.4.1 理论视角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5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17
  • 1.6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17-19
  • 第2章 培养目标定位于“现代职业人”的主要依据19-30
  • 2.1 现代职业人的概念19
  • 2.2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义19-20
  • 2.3 高职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理论依据20-22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0-21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1
  • 2.3.3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理念21
  • 2.3.4 职业教育主义理论21-22
  • 2.3.5 管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22
  • 2.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现实意义22-24
  • 2.4.1 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职业化素质能力的现代人22-23
  • 2.4.2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3
  • 2.4.3 现代企业岗位职业化发展需要现代职业人23-24
  • 2.5 调查表明:现代职业人培养目标受欢迎24-30
  • 2.5.1 新生入学调查问卷24-26
  • 2.5.2 现代职业人课程满意度访谈26-28
  • 2.5.3 毕业生追踪调查28
  • 2.5.4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28-30
  • 第3章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难于培养“现代职业人”30-34
  •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境30
  • 3.2 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客观因素30-32
  • 3.2.1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30-31
  • 3.2.2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31
  • 3.2.3 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31
  • 3.2.4 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31-32
  • 3.3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的内在因素32-34
  • 3.3.1 人才培养模式照搬国外经验32
  • 3.3.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32-33
  • 3.3.3 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提高33
  • 3.3.4 人才培养路径亟待调整33-34
  • 第4章 “双元制”能有效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现代职业人”培养的困难34-39
  • 4.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述34
  • 4.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34-36
  • 4.2.1 教育同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34
  • 4.2.2 优良的师资队伍34-35
  • 4.2.3 科学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计35
  • 4.2.4 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35-36
  • 4.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可行性分析36
  • 4.4 德国“双元制”对改进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的优势36-39
  • 4.4.1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36-37
  • 4.4.2 德国“双元制”的精髓37-38
  • 4.4.3 德国“双元制”对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的启示38-39
  • 第5章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J校培养“现代职业人”的成功案例39-48
  • 5.1 “现代职业人”理念的提出39
  • 5.2 “现代职业人”的内涵及核心元素39-40
  • 5.3 “现代职业人”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40
  • 5.4 J校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路径40-42
  • 5.4.1 J校的区位条件40-41
  • 5.4.2 营造专业学习和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环境41
  • 5.4.3 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41-42
  • 5.4.4 推行定岗实习制度42
  • 5.4.5 提供稳定的求职就业机会42
  • 5.5 J校创新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42-43
  • 5.5.1 开发校内人文资源42-43
  • 5.5.2 开发“现代职业人”课程体系43
  • 5.6 “现代职业人”培养案例43-48
  • 5.6.1 J校2007-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44-45
  • 5.6.2 J校优秀毕业生个案分析45-48
  • 第6章 高职教育“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改革的基本策略48-53
  • 6.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48
  • 6.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8
  • 6.3 培养现代职业人“硬件”48-50
  • 6.3.1 政府主导给予政策、资金支持49
  • 6.3.2 企业与学校双元合作49
  • 6.3.3 实验实训基础设施建设49-50
  • 6.4 培养现代职业人“软件”50-51
  • 6.4.1 建设一直高质量的师资队伍50
  • 6.4.2 专业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50
  • 6.4.3 课程设置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50-51
  • 6.4.4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51
  • 6.4.5 丰富实践活动环节51
  • 6.5 构建现代职业人培养的评价方式51-53
  • 第7章 结束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附录58-61
  • 卷内备考表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2 朱保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3期

3 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罗志勇;;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哲学意蕴[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01期

5 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玉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13期

7 霍_g;;培养现代职业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个案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8 韩战强;王荷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2011年04期

9 何倩;;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强冬梅;;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认识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920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920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6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