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03 09:40
本文关键词:“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人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对鲁迅的儿童观进行解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鲜有人从“游戏精神”的视角来观照鲁迅的儿童观。“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是儿童教育的存在方式”,游戏与儿童身心的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游戏精神”是对实体性游戏活动的本质内涵的抽象升华,是游戏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游戏精神”的融合才使教育能够以游戏的方式存在。事实上,鲁迅的儿童观渗透着对“游戏精神”的重视,这可以在众多的鲁迅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鲁迅在其作品中讴歌着儿童的“游戏精神”。由于受视野所限,笔者主要梳理出自由与主体、平等与和谐、对话与合作、想象与创造、愉悦与体验的“游戏精神”。本文通过搜集有关“游戏精神”的鲁迅文学创作与翻译作品,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进行研究,以期在理论上对鲁迅儿童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掘,让人们对鲁迅的儿童观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从新视角上为教育充满“游戏精神”提供启发。本论文共有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简要论及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正文一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是对概念的界定以及“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的理论支撑进行研究,在这部分具体阐述各个学派的“游戏精神”内涵。第二章是对“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内涵的阐析,具体探究了鲁迅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游戏精神”。第三章是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鲁迅儿童观阐释,具体探究了“新文化运动”历史语境下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于“儿童的发现”的作用。结语部分提出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启示,包括对儿童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鲁迅作品 儿童观 游戏精神 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10
【目录】:
- 引言6-8
- 1 概念界定8-14
- 1.1“儿童”8
- 1.2“游戏精神”8-14
- 1.2.1 人是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9
- 1.2.2“儿童期”的存在决定了儿童需要游戏9-10
- 1.2.3 游戏是儿童教育的存在方式10
- 1.2.4 游戏的复演论10-11
- 1.2.5 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11-13
- 1.2.6 游戏与儿童发展理论13-14
- 2“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鲁迅儿童观14-23
- 2.1 新文化运动中“儿童的发现”15-18
- 2.1.1 个人主义观照下的“人的发现”阐释15-16
- 2.1.2 人道主义观照下的“儿童的发现”阐释16-18
- 2.2 鲁迅“幼者本位”儿童观18-23
- 2.2.1“幼者本位”儿童观:鲁迅“生存与发展”意识的产物18-20
- 2.2.2“幼者本位”儿童观的实质:儿童即目的20-21
- 2.2.3“幼者本位”儿童观的特色:对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重视21-23
- 3“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内涵阐析23-31
- 3.1 鲁迅作品中的“游戏精神”24-31
- 3.1.1 自由与主体的“游戏精神”25-26
- 3.1.2 愉悦与体验的“游戏精神”26-28
- 3.1.3 平等与和谐的“游戏精神”28-29
- 3.1.4 想象与创造的“游戏精神”29-30
- 3.1.5 对话与合作的“游戏精神”30-31
- 4“游戏精神”视阈中鲁迅儿童观之当代意义31-39
- 4.1“游戏精神”匮乏的当代儿童教育现状分析31-33
- 4.1.1 功利化的教育钳制了儿童的“游戏精神”32
- 4.1.2 儿童沦为抽象知识概念及其衍生的附加价值的奴隶32-33
- 4.2“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对儿童教育的启示33-39
- 4.2.1“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对教育理念的启示33-34
- 4.2.2“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对师生关系的启示34-36
- 4.2.3“游戏精神”视阈中的鲁迅儿童观对教学方法的启示36-39
- 5 结束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44
- 论文摘要44-45
- Abstract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小琴;民国时期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价值取向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13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