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开发区学前教育园际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00:36
本文关键词:杭州经济开发区学前教育园际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 园际差异 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阶段,被视为教育机会公平的起点。但是,在世界各国不断重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公平问题的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却在质、量两方面均表现出机会不公平。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各地经济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群体间均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状态。特别是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一些地区倾斜性的政策导向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更多的流向本来就发展较好的公办园、示范园,使园际差异更加悬殊,进而造成不同阶层幼儿接受优质学前教育机会上的不均等,加剧了“入园难、入园贵”的程度。因此,相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人们越来越关注县域内的园际差异问题。 针对于此,本文选取着手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在了解该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区内六所幼儿园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基于学前教育供给主体(政府、幼儿园)和需求客体(幼儿家长)两个视角,重点考察各幼儿园在财政经费投入、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家长满意度四个维度的园际差异状况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区不同户籍、不同阶层幼儿的学前教育机会公平性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倾斜性的财政政策和差异性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造成不同性质幼儿园在资源配置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案例中公办园除了在办园特色方面明显弱于一所民办园外,其他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从家长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来看,公办园所提供的硬件条件较其服务质量更能符合幼儿需求,而民办园则情况相反;(2)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是造成相同性质幼儿园间存在办园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公办园均由开发区财政全额支持,办园标准基本一致,所以三所公办园在财政投入、硬件设施和家长满意度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软件配置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三所民办园在生师比和家长满意度两方面的差异较公办园间更为显著;(3)户籍制度因素是不同阶层子女进入不同性质幼儿园机会差异的根本性原因,家庭背景因素则是不同阶层子女进入相同性质不同等级幼儿园机会差异的根本性原因,无论是否受倾斜性外部政策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更多的被优势阶层子女占用,不利于学前教育机会公平性的实现。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如果将生源看做幼儿园人力资本投入的要素之一,那么园际差异和学前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程度就会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为推进当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三个方面对策建议,以供相关政府部门参考:(1)坚持政府投入的“弱势补偿”原则,在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薄弱幼儿园和弱势群体,缩小不同体制幼儿园之间的整体差异,使资源配置向更有利于学前教育公平的方向倾斜;(2)加快转变和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职责范围,在确保学前教育供给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园提供基于需求的教育服务;(3)重视优质师资的引进与培养,推进师资队伍均衡配置,并通过加强培训、优化管理、建设文化等措施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避免教师的无序流动和不合理流失。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1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志磊;张雪;;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与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谢童伟;张锦华;吴方卫;;中国教育省际差距收敛分析及教育投入体制效应评价与改进——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3 彭菁;罗静;熊娟;郑文升;;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可达性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4 吴宏超,叶忠;校际落差与义务教育公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5 赵海利;;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公平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6期
6 俞萍;吴正俊;;从教育公平看教育体制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05期
7 钟晓玲;以教育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J];金融与经济;2005年07期
8 赵海慧;;社会转型期幼儿教育公平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6年21期
9 吴春霞;王善迈;;阶层差距与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北京市初中的经验数据[J];教育与经济;2008年04期
10 刘成玉;蔡定昆;;教育公平: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1146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14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