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28 17:04

  本文关键词: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中心论 反儿童中心论 心理能力


【摘要】:对儿童中心论的发生学分析表明,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以抽象的儿童为中心,而是以影响他受教育质量的某些属性为中心。当今,西方儿童中心论的主流是以"认知"为中心,其传统的片面性正在得到弥补;中国当下的儿童中心论实为反儿童中心论的儿童中心论,表现为人性观的泛化论、生物观的还原论和心理观的替代论。基于以上分析,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以儿童的心理能力为中心,其价值诉求是促进具体儿童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研究方法论包括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方法论的追问、实证的转化和综合以及构建教育观儿童中心论的自我理论,实现教育理论的本土化。
[Abstract]:The genetic analysis of children centered theory shows that children centered theory is not centered on abstract children, but centered on some attributes that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education. Today, the mainstream Western children's center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as the center, the traditional one sidedness is up; China the child centered theory is anti child centered on child centered theory, to replace reductionist view of human nature on the generalization and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outlook on value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Education Center for children on children's mental ability as the center, its value is to promote the children's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d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empirical and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concept of child centered theory theory of self realization. Education theory localiz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7JC880021)
【分类号】:G610
【正文快照】: 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一般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将儿童中心论作为一种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展开分析的。这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西方教育理论心理学化的倾向,本文将从多学科,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西方“儿童中心论”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当下境遇展开分析,以期展望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其维,弗内歇;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再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4 潘菽;论人的实质的自然方面——新三界说[J];心理学报;1985年01期

5 叶汝贤;王晓升;;发展观的发展与30年中国改革主题的转换[J];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钱含芬;安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研究Ⅰ:智力分布和发展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马莹;建构远程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马莹;;建构远程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李镜;庞江夏;;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汪正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军;;大学生“自卑情结”及其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刘名;;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梅;;西方幼儿游戏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贤智;杨汉麟;;浅析卢梭《爱弥儿》中的教师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邢强;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玲玲;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两种不同销售促进工具效果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伊含;创新型领导的理论构架与实现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伟;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中重度抑郁干预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郝丽芳;网络教学师生互动平台应用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2 叶汝贤;王晓升;;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J];现代哲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盈;张春姣;;论教师心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1期

2 维之;;论心理的本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孙俊贤,林森;心理能力在中长跑训练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1998年06期

4 谌业锋;害羞孤僻自卑[J];心理与健康;1995年03期

5 邹勤;;关于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构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余立群;;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能力水平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12期

7 陈权;范旭东;;通过运动技能的形成看台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8 黎涌明;李欣;资薇;陈小平;;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探索及其对训练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于令宝;;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教研);2010年05期

10 苗俊;张先东;于芳;;浅谈散打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连方;张震;;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诊断及心理训练对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徐巧林;;引导儿童走出“恐写”心理误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黄怀南;邓军;;中国水球队优秀运动员心理能力导控的应用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张忠秋;阎国利;吉承恕;;优秀运动员专项运动心理能力的认知特征与培养方式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吴晓冬;;对心理学的决定论基础的思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和勤;;老年抑郁症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谢立平;彭运石;;心理学理论解释框架的解构与重建——麦德森心理学元理论思想初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玲;孙舒楠;;心雨润百草 十年苦耕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介绍两本俄罗斯的新书[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韶刚;;心理学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代社会中的道德使命[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刘津;心理能力的培养[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张磊;注意培养儿童的七种心理能力[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记者 纪乐航 综合报道;沟通经济学和心理学[N];国际金融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朱光泽;心理专家敷暖孩子“着凉”的心[N];成都日报;2007年

5 周颖;医学心理学相关名词与医学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蒋双超;青春故事折射家庭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记者 袁国女;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蔡晓玲;对人:当“垃圾桶” 对己:当“清洁工”[N];珠海特区报;2008年

9 黄蔚;林崇德: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王登峰 侯玉波;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赞;论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特征[D];苏州大学;2009年

4 姜健;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常斌;基于数值仿真试验的岩土工程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朝辉;躯体化障碍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郑发祥;从鲁宾斯坦到布鲁什林斯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张星星;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紊乱与特发性矮小[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丽;对蹴球运动员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宋华伟;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沈鲲;李煜及其词创作的心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树杰;成人社会性发展与成人教育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5 居慧年;摄影构图的心理学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静;女性摄影家的视觉纬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云燕;赏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左代琼;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2009年

9 韩霞;中学语文导课艺术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琦;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及从心神论治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34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34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