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儿童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

发布时间:2018-03-09 21:02

  本文选题:儿童研究 切入点:教师专业发展 出处:《教育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得以复兴的儿童研究运动,重新建构了教师专业本身,不仅要求师范生的培养体系中必须包含儿童学的系列课程,而且要求在职教师也必须通过儿童研究的临床活动,生产并积聚关于儿童的实践性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改善儿童的校园生活品质。通过对儿童研究运动前后期的回顾和比较,发现教师在做儿童研究时,必须遵循以儿童的全方位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主动积累关于儿童的实践性知识、注重并发挥儿童的内在力量等原则;同时,借助"拓展性临床访谈"和"描述性评论"等策略,利用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法、作品分析等方法,教师将更便于从事课堂内外的儿童研究。而日本和美国在儿童学建设方面的经验,则可协助我国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使未来教师更能胜任针对儿童的教育事业。
[Abstract]:The children's research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en reviv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on 20th century, reconstructs the teacher's specialty itself, and requires not only that the training system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must include a series of courses for children's studies. It also requires in-service teachers to produce and accumulate practical knowledge about children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rough clinical activities in children's research. Through reviewing and comparing the former and later stages of children's research movement, it is found that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core of children's all-round an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when doing children'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strategies of "extended clinical interview" and "descriptive review",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akes advantage of the principles of actively accumulating practical knowledge about children,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nherent power of children. Work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teachers to engage in child research in and out of the classroom. However,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earning construction can help our country further improv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eacher education. To make future teachers more competent for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童年社会学视野下学校变革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1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学校促进教师研究的机制和策略”(课题批准号:EFA100392)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丽华;陆虹;;教师即儿童研究者[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6期

2 惠中;;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以日本东大阪大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国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困境与破解方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2 潘雪萍;;浅谈教师研究儿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16期

3 梁姗姗;;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儿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王丽华;;“教师的儿童研究”本质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4期

5 安桂清;方明生;;儿童学视角下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02期

6 杨燕燕;;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儿童研究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02期

7 王丽华;;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缺席的根源和现实的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6期

8 高振宇;;儿童学早期兴衰史分析:以比利时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10期

9 安桂清;冯鲁红;;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儿童学课程设置的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10期

10 刘宇;;论“对儿童的研究”与“有儿童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成业;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桑雪洁;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袁文婧;介于影视素材的儿童发展研究课程解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郭凤苹;冰心儿童观及其课程文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美玲;小教本科师范生专业知识建构及其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徐惠;约翰逊和她的有机教育学校[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潘雪萍;小学教师的儿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华;;教育重建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1期

2 张华;;教学即描述——卡利尼教学思想管窥[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雪静;哪个国家的儿童最懒[J];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05期

2 张向葵;盖笑松;;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沈瑾;沈莉;朱德全;;生活探究中的儿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6期

4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背后的教育学之病[J];幼儿教育;2011年25期

5 沈莉;;儿童研究:鼓励质疑的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2年07期

6 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年03期

7 梁姗姗;;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儿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陈苗苗;;儿童文学:教师儿童研究重要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1期

9 ;2012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黄诚;;流动儿童研究述评[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沈俊强;民国“儿童学”的实景及其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刘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学尽显开放性学科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毛莉;“使儿童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很有必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国庆;现代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一个基石[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艳;研究者和儿童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韩少斐;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0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590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a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