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陌生人”与“熟人”

发布时间:2017-07-28 15:14

  本文关键词:“陌生人”与“熟人”


  更多相关文章: 陌生人 熟人 幼儿人际交往观念


【摘要】:我们对陌生人严加防范,幼儿却避免不了伤害;我们对熟人信任有加,幼儿却惨遭毒手。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幼儿对“陌生人”与“熟人”有怎样的人际交往观念?确定好研究问题后,我采取质的研究方法,以现象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强调从自然情境下搜集原始资料,通过直观的描述去探寻事物本质,进而做出解释性的理解。为了真实、具体地描述,我来到幼儿园观察、体验。以自身为研究工具,记录下幼儿园对我这个陌生人的反应,从我的体验中还原幼儿园对陌生人的态度。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陌生人、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总共对随机选取的60名幼儿进行访谈。把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发现幼儿认为的陌生人的样貌是“戴口罩的”、身上“有黑色元素的”、“拿凶器的”,“大灰狼”也成为幼儿公认的陌生人形象,而且认为陌生人的本质是坏人。幼儿认为的熟人是在心理和地域距离上与自己亲近的人,跟自己关系很要好的人,而且认为熟人就是好人。由此可见,“陌生人”在幼儿心目中是神秘的、恐怖的、狡猾的、坏的。熟人在幼儿心目中是熟悉的、亲近的、可靠的、好的。关于幼儿陌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形成,主要从专门的关于“陌生人”的教学活动、幼儿故事以及幼儿视频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把“陌生人”脸谱化成了一个狡诈的、作恶多端的、坏人形象。关于幼儿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形成,主要从幼儿园的熟人氛围、老师的熟人教育以及家长的熟人圈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受熟人社会的影响,幼儿园、老师、家长都在帮助幼儿建立熟人关系,教幼儿熟人好办事的社会规则。最后是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对幼儿陌生人、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及形成进行反思,认为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一味地排斥陌生人亲近熟人的做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要求了,需要转变对陌生人的态度,教育也是一样,不能只是把陌生人脸谱化为坏人,更需要教会幼儿辨别是非、好坏,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学会如何与陌生人交往。
【关键词】:陌生人 熟人 幼儿人际交往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第二章 从陌生中走来19-32
  • 第一节 我是陌生人19-26
  • 一、“叩开”园门19-21
  • 二、来到班上21-22
  • 三、客人老师——陌生人的“通行证”22-24
  • 四、我不是客人老师24-26
  • 第二节 陌生人效应26-32
  • 一、再次被拦26-27
  • 二、我的在场效应27-29
  • 三、从“老师”到“阿姨”29-32
  • 第三章 小心“陌生人”32-54
  • 第一节 谁是“陌生人”32-40
  • 一、陌生人样貌32-37
  • 二、陌生人本质——坏人37-40
  • 第二节 遭遇“陌生人”40-54
  • 一、不能跟陌生人走40-45
  • 二、不要给陌生人开门45-49
  • 三、不能要陌生人给的东西49-51
  • 四、不能相信陌生人51-54
  • 第四章 幼儿的熟人观念54-69
  • 第一节 熟人是谁54-63
  • 一、熟人与“我”的距离——亲近54-58
  • 二、熟人与“我”的关系——要好58-62
  • 三、熟人的本质——好人62-63
  • 第二节 幼儿熟人观念的形成63-69
  • 一、幼儿园的熟人氛围63-66
  • 二、老师的“熟人教育”66-67
  • 三、家长的熟人圈67-69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69-80
  • 第一节 对“熟人社会”的反思69-71
  • 第二节 对脸谱化教育的反思71-76
  • 第三节 教育建议76-80
  • 结语80-81
  • 参考文献81-84
  • 致谢84-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友凤;;“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试析儿童对陌生人过分警惕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年06期

2 吴小竹;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就安全了吗?[J];少年儿童研究;2005年09期



本文编号:584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584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