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以济南市中心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以济南市中心区为例
胡梅梅
摘要:城市基础教育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基础教育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成为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城市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剧烈变化,基础教育设施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非均衡性也愈加明显。在此问题导向下,本文选取了济南市中心区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济南市中心区具体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案例小学在设施的学位数不足、生均指标下降、服务范围超标、空间环境质量下降四个方面均表现明显,设施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突出,且受城市中心区功能置换、开发强度提升、设施扩建困难以及教育资源区域和校际差异等因素影响,最后提出基础教育设施均衡配置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设施 空间非均衡性 城市中心区 城市再开发 济南市
1.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和个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社会的教育需求从“量”的要求转变为“质”的追求。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区域均等发展,但校际间的资源、设施差异仍然存在,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亟须进一步发展,近年我国大城市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剧烈变化使得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基础教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不相协调也在人口、用地、空间等多方面对基础教育设施造成影响。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要做到由“均等”向“均衡”发展,需要解析其空间非均衡性,探讨基础教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均衡关系。
现有研究多单纯强调空间公平,对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而缺乏对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空间分异等影响因素的考虑。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应该全面考虑影响因素,在强调“均等化”布局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人口结构下的设施的不同需求,关注基础教育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
2.相关概念界定
(1)基础教育设施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设施划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种类型。本文研究的“基础教育设施”是指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设施,包括小学和初中。小学数量多、分布广泛、规划服务范围明确且设施的空间非均衡性相对明显,本文针对“基础教育设施”的研究以小学为例。
(2)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
本文所指的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均衡是指单项基础教育设施与其服务城市空间的在数量上的均等和状态上的平衡。数量上的均等包括设施的规模与其服务空间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相当;状态上的平衡包括设施与其服务空间的城市形态、尺度、肌理、交通方面的协调。
近年随着城市开发与再开发活动的进行,城市空间发生了剧烈变化,而原有的空间均衡就可能变为“非均衡”,研究“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非均衡性”就是研究单项基础教育设施的规模与其服务空间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相符,设施与其服务空间的城市形态、尺度、肌理、交通方面的不协调现象。
3.济南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3.1研究空间与时间界定
本文选取济南市城市化进程中基础教育设施与居住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变化反差最为明显的济南市中心区为案例研究区域。济南市中心区是指二环路所围合的地域。
上世纪末至今是我国大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与住房制度改革,济南市主城区居住用地的规模和比重开始大幅上涨,对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开始显现,同时城市中心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变化缓慢,新世纪以来两者间矛盾日益凸显。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第三次生育高峰对于小学设施的影响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结束。因而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2001年至今,基础教育设施(以小学为例)与城市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
3.2研究案例选取
济南市及市区六区小学设施总量现状分析显示,基础教育设施的非均衡表现在以历下区、市中
区为代表的济南市中心区更为明显。(表 1)
表 1 济南市及市区六区小学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总量现状
济南市历下区济南市城市中心区的代表区域,也是济南市教育资源的最优区域,并且在近年出现较多土地功能置换,本论文将选取北至和平路、南至经十路、西至历山路、东至二环东路区域内的6所小学分析各自学区内近年城市建设情况,解析其设施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与原因。(图 1)
山师附小、解放路第一小学、文化东路小学、甸柳一小、燕柳小学和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六所小学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在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配备方面都位列济南市前列,对口山师二附中、甸柳一中和燕山中学也都是优秀初级中学,是济南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代表。
图 1 论文案例研究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3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的表现解析 3.3.1设施学位数不足
设施学位数是指基础教育设施在符合现有的标准与规范的前提下能承担的学生数量,在城市建成区基础教育设施已定的条件下,影响设施能负担的学生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设施的占地面积,通过现有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最标准所规定的生均占地面积推算出设施学位数。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 “学区制”,每所学校划定各自的教育区域,即“学区”。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标准为28-38 m2/人,取上限标准38 m2/人,利用设施学区内现状居住面积计算出学区内人口最小值,从而推算出学区内适龄小学生数最小值。比较得出,只有山师附小和甸柳一小的学位数能基本满足其学区内适龄小学生的入学需求,其他4所小学的学位数都距离学区居住用地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图 2)。考虑到此处计算为人口最小值,可见6所小学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位数不足的情况。
图 2 现状设施学位数与学区内适龄小学生数差值示意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3.2设施生均指标下降
在基础教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设施的各项生均指标应该相对稳定地保持在规定的标准与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周边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不会使得设施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服务规模。
2001-2012年6所案例小学仅有解放路第一小学和文化东路小学在生均占地面积有增长,,其他4所小学均大幅下降(表 2),且6所小学没有达到《济南市控制性规划编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2007)》中小学生均用地面积14-17 m2的规定,更是远低于济南市教育部门26 m2的规定。
设施的生均建筑面积只有解放路第一小学在12年间有增长,其他5所小学均有下降(表 3),且6所学校的指标一直低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规定的小学生均建筑面积6.8 m2的标准下限。
表 2 2001年和2012年案例设施生均占地面积变化
表 3 2001年和2012年案例设施生均建筑面积变化
3.3.3设施服务范围超标
在我国小学“学区制”下,每所小学的实际服务范围即其学区范围。但是城市中心区多数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资源优越,“跨区择校”现象普遍,这就使得基础教育设施实际服务范围远超设施规划服务范围。利用学区内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居住用地标准下限推算出学区内适龄小学生数最大值。与2012年在校学生数相比较,除文化东路小学(学区范围较大)以外,学区外的在校学生数仍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山师附小和甸柳一小,学区外在校学生比例占到一半甚至大多数(图 3),说明案例设施的服务范围已严重超标。
图 3 2012年在校学生数与学区内学生数差值示意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对解放路第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级做学生住址调查,综合分析六个年级,抽样学生共322人中,住址在学区外人数占43%;住址与学校直线距离超过500米的人数占52%,且有19%住址与学校的直线距离超过2000米(图 4、表 4)。由此可见,不管是规划的500米服务半径还是教育管理部门监督划定的学区范围,解放路第一小学总体及各年级的实际服务范围都超标严重,且超标现象在近年持续存在。
本文关键词:大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以济南市中心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2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8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