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估与管制优化
发布时间:2017-12-24 11:18
本文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估与管制优化 出处:《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城市道路、水务、燃气等基础设施投资既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优化已有基础设施,改善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是现经济下行阶段“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时,其投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过大则会对私人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问题,其投资规模、优先次序都应与当地城市的私人物品的供应、整体经济的增长等相协调。同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存在一条复杂的委托——代理链,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等多个利益追求、目标函数不同的投资主体参与,必然导致各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博弈,阻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次序,协调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正确的投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成为快速城镇化推进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管制、投资体制以及最优投资规模、投资次序的研究进行评述,其次,从投资体制、投资水平、投资效率三个角度评价当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改革传统的投资体制,提高管制绩效、加大投入、促进竞争等管制需求。再者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入手,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与次序估计模型,选取城市道路、水务、燃气作为典型基础设施行业,利用2001~2013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共12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实证估算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次序,结果表明实际投资规模与最优投资规模相比存在投资缺口,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然后,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分析基础上,运用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对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剩余分配问题,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份额分配问题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均衡解,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博弈结果的主要因素。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管制政策。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基于Barro模型,构建“经济增长最大化”目标下的城市基础设施边际产出与投资规模估计模型,利用一二三四线城市(共127个地市)的2001-2013年面板数据,测算三类城市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规模,求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缺口。2.在梳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与政策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投资水平、投资效率三个角度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进行定量评价。3.本文基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分析,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多主体的博弈模型对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剩余分配问题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份额分配问题进行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9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逵;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2期
2 翟文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其效益特性[J];城乡建设;2000年12期
3 张梓,史润林;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2000年06期
4 邱瑾,卢春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需要加速剂[J];辽宁财税;2000年10期
5 康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孙钰;;西方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天津经济;2000年03期
7 崔振泉,陈志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经济论坛;2001年01期
8 张振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经济师;2001年03期
9 张方;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01年08期
10 赵斌 ,顾培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1328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2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