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缩城市存在生产率悖论吗——基于人口总量和分布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收缩城市存在生产率悖论吗——基于人口总量和分布的分析 出处:《经济学动态》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普遍存在。国外学者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中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了我国的收缩城市,并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观察收缩城市企业TFP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国外收缩案例的情况相反,我国收缩城市企业TFP高于非收缩城市,本文称之为我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结合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重新分布的大背景,本文进一步界定我国"狭义的收缩城市",在此基础上发现:"狭义的收缩城市"集聚经济明显下降,且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自我选择性,造成当地企业TFP水平降低。这一结论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的认知,并对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urban contraction with population loss as the core exists widely. Foreig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contraction, b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wo censuse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shrinking cities in China and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the TFP of the shrinking urban enterprises from the microscopic level by using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from 2000 to 2007.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ituation is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foreign cases of contraction. The TFP of contractile urban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n-contractile cities. This paper calls it the "paradox" of productivity of contractile cities in our country, 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narrow shrink city" in China,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narrow contract city" agglomeration economy is obviously declining, and the labor flow has self-selectivity. This conclusion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provide policy inspiratio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14ZDB1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网络城市聚集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与模型化解释: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71473160)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1;F29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通常意义上,城市收缩被认为是人口密集区域发生的持续人口流失现象(Oswalt,2005;TurokMykhnenko,2007;SchillingLogan,2008)。自1988年H錬uβermannSiebel首次提出“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y)一词以来,国外学者以德、英、美、日等国家的城市个案分析为主,描述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正;郑勇;韩骁;;城市规模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2 木内信藏;潘中澧;;城市的研究[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01期
3 居云峰;试论“后天城市人”[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4 严明;;中国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探源[J];粤海风;2006年03期
5 郑佳明;;城市哲学——关于城市与城市史的理论思考(下篇)[J];书屋;2012年12期
6 刘燕平;城市·城市化·城市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7 吴念公;关于城市美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8 程习勤;广播与城市社会[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9 纪晓岚;论城市的基本功能[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09期
10 王文科;;城市的个性危机与重塑选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阿瑟·施莱辛格;郝海迪;;美国历史中的城市[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2 宇文利;;包容与城市文化多样性[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孝聪;;空间与形态:历史时期的中外城市比较[A];都市文化研究(第7辑)——城市科学与城市学[C];2012年
4 曼德尔鲍姆;郭子林;赵宝海;;考察作为系统的城市:对一种思想史的思考[A];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都市、帝国与先知[C];2006年
5 路易斯·沃斯;赵宝海;魏霞;;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6 顾持真;夏正兴;何跃平;朱烨昕;姜晨光;;从DC到IC到SC兼论智慧城市的构建[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刘振刚;城市需要理性的发展[N];学习时报;2011年
3 朱昌俊;城市“亚健康”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欠缺[N];中国商报;2014年
4 方奕晗;宜居城市应拥有怎样的特质?[N];南通日报;2005年
5 本报评论员;“幸福泸州”的“美丽路径”[N];泸州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丽霞;是城市新的增长点还是贫民窟的前身[N];中国社会报;2004年
7 孙玉波;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N];文汇报;2008年
8 吴玲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试论城市化的农民视角[N];中国人口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福磊;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与国家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韩绪;用民主设计塑造城市精神[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3 邓海骏;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探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多元客流视角下的中V锍鞘型绺窬諿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闫巧娜;城市化进程中河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及人地协调关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吴延晴;幸福城市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4 郝凤娇;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幸福感相关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齐尚明;当前武汉城市圈政府合作模式与机制构建[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6 孙香;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晖;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继涛;西安市城郊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樊宝华;失地新市民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84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8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