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演变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演变 出处:《生态经济》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伴随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第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既存在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临界协调三个阶段。
[Abstract]:Urbanization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re used.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studi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14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urbanizatio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first decreased, then rose, and experienced a "U" type change process. Secondly,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is always in an antagonistic stage. There exists both the stress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binding effec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n urbanization. Thir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moderate imbalance, slight imbalance and critical coordin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英才学院民营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需要素视角下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均衡研究”(41571525) 山东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16CJJJ28)
【分类号】:F299.21;X2
【正文快照】: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使得城市人口大量集聚、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体系与城市群建设逐渐优化,一系列成就促进中国城市经历巨大变革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与能源过量消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叶明霞;罗国云;;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3 蒋辉;罗国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4 高湘昀;安海忠;刘红红;;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评述[J];资源与产业;2012年06期
5 邱红;;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时代金融;2013年12期
6 王超;龚新蜀;许文倩;;新疆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年01期
7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8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9 冀振松;王金金;田玉辉;;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10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4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晶;深圳摸底资源环境容量[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深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以承载力定发展 以承载力促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刘力敏 通讯员 刘秋娥;廊坊生态市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记者 武彩霞;环境资源超载严重,深圳敲响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谢海澜;我国首次开展区域规划与环境关系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贾立斌;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丛琳;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安晶潭;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预测及预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王玉良;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茶增芬;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黄成;基于超效率DEA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天津市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8 郭慧秀;基于GIS的生态脆弱移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9 李洋;钦州茅尾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10 经卓玮;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0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