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基层治理主体对城市建成空间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0 08:30

  本文关键词:基层治理主体对城市建成空间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例 出处:《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基层治理 治理模式 空间响应 空间演变 深圳


【摘要】:城市建成空间研究正在发生政治和制度转向,根植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城市治理理论,为剖析城市建成空间演变提供了有益视角和分析框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研究对象,以“治理主体—行动策略—建成空间响应”为分析框架,着力探讨基层治理主体作用力与组合方式对城市建成空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成空间对不同治理主体作用具有显著的响应机制,“四面开花”是基层治理主体主导下典型的建成空间特征;(2)深圳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由乡镇政府与原农村集体组成的基层治理主体通过对其实际占有的土地实施生产型、破碎化的空间开发策略,推动原特区外建成空间与特区内相比,形成空间权属、空间结构、空间效益和景观格局的二元特征;(3)1979~2010年,深圳原特区外建成空间虽一直受基层治理主体主导,但市级治理主体管治能力和范围不断变化,各治理主体行动策略变迁、博弈过程和组合方式推动城市建成空间形成三阶段特征。
[Abstract]: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space city is undergoing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turn, root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of city governance,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evolution of city space. Built in Shenzhen original S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governance subject action strategy - built space response"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cus on to explore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body for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ity spatial influence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ity built space has a significant respons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governance subjects, "blooming" is the typical feature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spa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subject; (2) in Shenzhen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change. Composed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the original rural collectiv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ubject by actual possession of the land of production typ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ragmentation, promote the allergen Outside the area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space within the special zone, formation of space ownership and space structure, the two element feature space benefits and landscape pattern; (3) 1979~2010 years, Shenzhen original SAR has been built space by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ubject leading, but municip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scope changes, changes in the governance body action strategy the game process and combination to promote city built space formed three stag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城市在地理空间上按什么原则配置和扩张,表现出什么样的空间特征,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是城市地理学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具有显著的理论研究价值。伴随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社会转向”和社会学中的“空间转向”,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特别是21世纪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滕振军;;发展第三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唐绍洪;;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创新机制构建[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张有义;国家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2 中共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 薛晓峰;让群众发挥社会治理主体作用[N];学习时报;2014年

3 李维安 邱艾超 阎大颖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主体和治理边界的变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 姜明安;司法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使命[N];法制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巫瑞万 实习生 罗禄强 黄蓉;我市水土流失治理主体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N];三明日报;2014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让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主体[N];南方日报;2012年

7 杨希伟;渠县地灾治理主体工程完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韩屹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域下国家治理主体现代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臧文杰;网络化治理的本土建构路径探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刘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现代农村治理主体培育路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帅翔;善治理论视阈下县域公共治理主体关系解析与优化研究[D];湖北大学;2016年

5 李长莲;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曾芳芳;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田星亮;网络化治理主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分华;城市社区治理主体问题研究[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0年

9 田艳敏;中国大学基金会的治理主体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4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04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