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京津冀供热能源协同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8 02:16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供热能源协同利用研究 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 供热能源 协同利用


【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源生产与消费、能源建设与环境生态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地处华北地区,每年冬季都有4到5个月的采暖期,采暖是京津冀地区人民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措施。供热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重。综合利用发电、炼钢等工业生产产生的余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北京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供暖,但河北和天津仍然以煤炭作为主要的供暖能源。每到采暖季,京津冀地区就极易出现持续雾霾天气,可以说,燃煤采暖已经成为加重京津冀区域冬季雾霾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供热行业进行能源优化、节能减排是治理雾霾的有效途径。京津冀治霾必须从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综合利用、治污系统联动等方面着手一体化,才可能达到预期。本论文就是基于以上形势,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协同理论,分析京津冀供热能源协同利用的必要性。从供热技术、政策措施等方面研究供热能源协同利用的途径。京津冀地区可以采用热电联产、垃圾焚烧、工业余热、弃风电能等多种能源相结合的供热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推进供热行业节能减排,挖掘现有供热资源潜力,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措施,有效地利用能源,是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政府需要做好统筹规划,明确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适当考虑税收鼓励政策,借鉴丹麦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建设示范工程。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进一步提升供热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同时,使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和改善,最终实现京津冀供热能源协同利用、共同进步,打造和谐、宜居的大环境,实现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
[Abstract]: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is the largest scale of China's economy of the north, the most dynamic reg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erg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is located in North China, every winter for 4 to 5 months of heating period, heating is people's work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basic life safeguard measures.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aste heat power generation, steel and other industrial production, can maximize energy efficiency,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Beijing area has been the basic realization of clean energy heating, but Hebei and Tianjin still taking coal as the main energy heating. Every heating season,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is prone to persistent haze weather, it can be said that coal-fired heating has become the increase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winter heavy haze To reason. Therefore, energy optimization of heating industry,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haze. Tianjin haze rule must from the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energy, pollution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 of linkage system integration, it is likely to be expecte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synergy theory, the necessity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collaborative analysis. The use of heating energy from heating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ways of heating energy. By coope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can be used in cogeneration, waste incineration, industrial waste, abandoned wind power heating and other energy combination, rely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ergy saving heating industry, mining existing heating resources, take technically feasible, reasonable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cceptable measures, effective use Energy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ngjinji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do the overall planning, direction and a clear focus on financial support, appropri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tax incentive policy,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enmark and other countries, to accelerat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heating techn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improve the living comfort at the same time,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finally realize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collaborative use of heating energy, and common progress, to create harmonious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ky blue water.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4 ;江西省1995年—2003年能源生产情况[J];江西煤炭科技;2005年01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张华新;刘海莺;;能源市场化与能源安全[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7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8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9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10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多尔日耶夫·阿尔卡吉(Dorzhiev Arkady);中俄能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3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5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胡贺;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再强;青岛市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卢越;国际石油低价背景下的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吴幸楠;我国能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白宝鑫;辽宁省能源回弹效应测算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39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39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