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能偏向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
本文关键词: 互联网 技能偏向 农村流动人口 就业 出处:《人口与经济》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和应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从技能偏向的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角度,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所导致的技能偏向,能够显著降低对流动人口就业时间的需求,不利于流动人口就业,但能够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基于研究结论,从提升流动人口信息素养、促进就业与社会融合的双赢以及提升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多元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needs to be highly valu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ills bia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combing, based 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To establish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mobile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from the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qualit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employ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kill bias caused by the Interne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mand for the employment tim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employ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owever,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labor skill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研究”(14CTQ019) 江苏省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江苏协同推进城乡信息消费相关问题研究”(14SZB021)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移动信息服务使用行为协同演进研究”(14TQB004)
【分类号】:F49;F323.6;F249.21;C924.2
【正文快照】: 一、前言关于技术应用与就业的关系,特别是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劳动力就业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影响,历来是众多研究的兴趣点。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是近些年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自从1994年正式接入全球网络开始,从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月;;转型期农村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困境论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2 潘力;农村流动人口的地缘聚集效应和地缘连锁效应[J];社会;1991年06期
3 季庆元;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管理[J];人口战线;1994年01期
4 韩嘉玲;;及早关注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成长与出路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8期
5 王春光;;“半个”城市人[J];百科知识;2007年11期
6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年04期
7 谢文俊;董立山;;农村流动人口人权保障的缺失与制度构建——基于宪政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孔维军;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9 张少锋;;怎样“减少农民”[J];社会工作;2005年04期
10 宋丹;卢勇;;试论贵州农村流动人口与城乡建设[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芙蓉;曹跃斌;周健;;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伟奇;;农村流动人口城市治理机制的法理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昊;市农村流动人口试点普查进入入户登记阶段[N];晋中日报;2010年
2 王春光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分析[N];长江日报;2007年
3 马国军;新生代“流动农民”渴望融入城市[N];济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芳邋专家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现象堪忧[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赵克斌;“当代中国城镇发展与社会流动研究”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徐泽钧 芮自力;正阳县出台流动人口优惠政策[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发展权的缺位[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8 记者 康劲 王娇萍;政协委员呼吁关注农民工子女抚养和父母赡养问题[N];工人日报;2007年
9 王春光;游走在城乡之间[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记者 赵明;流动人口不愿返乡[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小雪;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阶层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魏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于书伟;论农村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D];河南大学;2005年
4 彭黎明;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道德建设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曙光;农村流动人口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6 陈娜;农村流动人口的择偶期望及其影响因素[D];厦门大学;2006年
7 王永露;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汪蕾;区域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村流动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9 佘平;农村流动人口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张永升;穆棱市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4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5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