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市空间自相关特征及腹地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02 14:25

  本文关键词: 城市腹地 空间格局 城市场强 城市分级 空间自相关 福建省 出处:《经济地理》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构建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测算了福建省67个县级城市的综合实力并将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在GIS平台中,计算局部莫兰指数,采用GIS栅格分析方法,利用场强模型对不同等级的城市腹地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综合实力空间自相关特征表现为中部沿海的大城市集聚和北部的小城市集聚;福建省场强分布与700m等高线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一主一次"双轴线特征,次一级城市空间格局与高一级城市场强空间分布特征高度相关,高等级城市腹地呈垂直于海岸线的带状分布;地级城市腹地与行政区面积相似,但范围存在大量彼此交叉;县级城市腹地与行政区差异较小,城市腹地间以并存关系为主。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author cal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67 county-level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divides the cities into four grades. In the GIS platform. The local Moran index was calculated and the GIS grid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By using the field strength model, the hinterland of cities of different grades is divi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Fujian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gglomeration of large cities in the central coastal areas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north. The distribution of field intensity in Fujian Provinc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contour line of 700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ield intensit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one main primary" and two ax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econd class city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ield intensity of the higher class city, and the hinterland of the high grade city is a zonal distribu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oastline. The hinterland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similar to the area of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bu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tersecting are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y urban hinterland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s small, and the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hinterland is dominan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3XYJ20)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在持续增强。城市腹地也称城市势力圈、城市影响区、城市吸引范围,是指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联系起主导作用的地域[1]。城市发展与周边区域息息相关,准确界定城市腹地的空间格局,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维辰;把晋中建成新型城市群和文化旅游区[J];今日山西;2000年04期

2 刘翠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组建大型城市群[J];城乡建设;2002年10期

3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4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5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6 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特色[J];经济经纬;2003年06期

7 杨飞华;论城市的发展与经营城市[J];江西建材;2004年02期

8 ;110个城市严重“脱水”抗旱主战场已从农村转向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4期

9 葛志玉;;中国城市:如何找回个性与灵魂?[J];科学咨询;2004年11期

10 张昆仑;以“大金融”运作打造中原城市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丽萌;陈雁云;;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思考——以江西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3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4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5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6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7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8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曹水水;“以大带小”统筹发展城市群[N];中国证券报;2012年

9 实习生 田珊珊;“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自身特色[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赵登华;加速释放城市群的“正能量”[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畅;产城融合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石郑;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龚胜;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李建成;多维邻近下的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9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红丽;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4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84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3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