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中国企业就业吸纳下降之谜
本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 劳动收入占比 就业吸纳下降 出处:《经济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稳健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对于"保增长、促就业"以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enterprises has been declining year by year, especially in larg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and the employment absorption of enterprises decrease in our country. Specif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ring about a general decline in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However,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 decline in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absorb employment. We further prove that in order to avoid a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enterprises, we must open up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a decline i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and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employ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microscopic large sample data firmly supports the above conclusion.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141、7167315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2015M580274)的支持
【分类号】:F249.2;F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胜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J];学术交流;2006年09期
2 杜胜利;;目前我国劳动收入问题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杨巨;;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及其效应[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5 奥西佩科;惠贞;;非劳动收入及其表现形式[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8期
6 杨尧忠;论合法的劳动收入[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7 劳仁;保护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非劳动收入[J];老年人;2003年01期
8 ;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有利于增进效率和公平[J];求知;2003年01期
9 朱智文,张存刚;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10 孟范昆;必须保护私营经济主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晓梅;;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丁社教;;“剥削”、“非劳动收入”及“正义”概念辨析[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其人;;论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机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4 周晓梅;张洪梅;;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问题探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宁;周力;;中国劳动者工资偏低现象的反思与对策[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谢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宋美静;;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冷霜;;解读十六大报告中的两个观念更新[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白重恩 本报记者 李丽辉采访 整理;劳动收入占比降低,症结在行业垄断[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莹莹;林毅夫:加大劳动收入初次分配比重[N];中国证券报;2012年
3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谢作诗;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的真实原因[N];证券时报;2013年
4 长江;非劳动收入≠非法收入[N];吉林日报;2002年
5 王佳宁;合法非劳动收入有了归属[N];中国经营报;2002年
6 周乾松 ;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N];浙江日报;2002年
7 康菁洋;为什么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N];解放军报;2003年
8 记者杨晓平;强化保护合法非劳动收入意识[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9 罗长远 张军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制定政策切忌“一刀切”:劳动收入占比的产业分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丽辉;劳动收入占比为何持续下降[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韩雷;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制度解释:1952-2009[D];湘潭大学;2012年
3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哲;江苏省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2 周芸;浙江省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GDP份额变动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张杰娟;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的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张石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阈下我国农民劳动增收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叶娟惠;FDI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6 凌鸿程;金融发展、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动收入份额[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7 李彬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俞文蜜;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媛媛;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梁辉;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09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50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