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基于碳峰值的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20:43

  本文选题:碳峰值 切入点: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 出处:《南京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低碳发展是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刚性需求、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的尚不健全等内在问题,都将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自然资源用途管制是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论文选取我国碳排放大省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利用自然资源的空间、统计和调查数据等,构建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体系,并据此对江苏省进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区域划分;通过碳汇和碳排放测算将自然资源整合,编制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资源碳汇能力和碳排放测算清单:针对基准、节能和低碳三种情景,测算江苏省各区域的净碳排放峰值,分析自然资源的碳吸收对削峰亦或是早日达峰的影响,据此提出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论文构建了基于区域的“自然资源一经济社会一环境压力”作用关系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分指标体系,并结合碳排放以地级市为区域考核要求,划分了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即一区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市;二区为泰州和扬州市:三区由沿海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市组成:四区为徐州、宿迁和淮安市。(2)论文分析了江苏省各自然资源管制区的碳汇能力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植被碳汇中,林地最强,由于绿化率的上升,建设用地的碳汇能力也较草地更高:一区向四区.碳汇能力依次减小。江苏省耕地、林地、水域、海涂、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工交建设用地的土壤资源均发挥汇碳作用,而草地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预,充当着碳源角色。(3)论文评估了2000年以来江苏省的碳排放并分析其变化特征。2000-2013年期间碳排放涨幅近3倍,其中,能源资源消费以及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据总量90%以上: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畜牧业发展规模缩小,其碳排放量下降了43%:人口规模较为稳定,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前后仅增长3.3%。江苏省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因此,若没进行综合的自然资源管制,加强其碳吸收和储存能力,江苏省的自然资源碳汇较难有一个大的提升。(4)论文阐述了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的碳排放量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四个区域在研究期内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是各区主要的贡献因子。其中,一区占江苏省总量的62.4%,但自然资源碳汇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二区为江苏省碳排放量最小的区域,只占据总量的9.6%,自然资源吸收了2%碳排放量:三区碳排放量增长了2.26倍,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略有增长:四区涨幅最高,增长了2.44倍,自然资源的吸收能力也较强,减少了3.4%。(5)论文揭示了江苏省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碳峰值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在基准情形下将于2035年达到,各区分别在2025、2035、2037和2040年达到。相较于基准情景,节能情景更加符合江苏省实现经济增长和控制碳排放量的平衡,于2024年到达碳排峰值年。其中,一区在2019年即到达峰值年,其余三个区域都于2029年达到,该情景最适合江苏的发展。低碳情景中,江苏省在2025年达到峰值,二区、三区和四区也与江苏省整体情况一致,一区则于2019年率先达到顶峰。(6)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在各情景中都起到了一定的削峰作用。基准情景下,江苏省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在峰值年为384.96万吨:节能情景中,由于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提高,江苏省及其各区域的碳峰值年与总碳排放量相比,都提前了一年,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为382.99万吨:低碳情景中,江苏省的峰值年并没有改变,处于2025年,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为383.89万吨。本论文提出基于江苏省碳排放峰值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针对削峰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包括加强植被资源、土壤资源和水域湿地的管理:二是优化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加强低碳新能源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三是针对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价格杠杆来管理自然资源、完善资源审计和保护机制等,从而使得江苏省的自然资源的生态用途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Abstract]:Low carbo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As the first carbon emitter , China promises to reach the peak of carbon emission around 2030 . At the same time , it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carbon sink and carbon emission , the natural resources are integrated , and a complete list of carbon sink capacity and carbon emiss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compiled .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arbon sink capacity and its vari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since 2000 - 2013 . ( 4 )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natural resource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regions show rising trend in the study period ,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are the main contribution factors in Jiangsu province . ( 6 ) The carbon sink capa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plays a certain peak in each scenario . In the baseline scenario , the carbon absor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384.96 million tons in the peak year . In the low - carbon scenario , the carbon absorption capacity of Jiangsu and its regions has not changed . In the low - carbon scenario , the carbon absor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383.89 million tons . In the year 2025 , the carbon absor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383.89 million tons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业喜;陆玉麒;;江苏省城镇可达性格局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2 谢蓉蓉;逄勇;屈健;陈可;莫旭东;蒋咏;;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J];海洋通报;2012年02期

3 刘白,吕士成;江苏省沿海水鸟资源[J];动物学杂志;1991年05期

4 朱成仁;;江苏省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89年02期

5 方春洪;张祥国;张盼盼;方位达;;江苏省竹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01期

6 刘青松,李杨帆,朱晓东;江苏省海岸带N、P污染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环境导报;2003年09期

7 张云;张严娟;;江苏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周卫星,张振华,严少华;江苏省海涂资源利用现状及产业化前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1期

9 ;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纪实[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12期

10 刘元洪;江苏省沿海垦区东台片水文水资源计量监测分析[J];治淮;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小卫;江苏省沿海发展规划获批[N];中国建材报;2009年

2 卢健 周文林;江苏省总队直属支队积极推进各项工作[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刘春晓;创新管理机制 打造活力海洋[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宗和;江苏省沿海地区开发再提速[N];中国海洋报;2013年

5 夏天潢邋陈思锋;率先发展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N];中华建筑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兆汝 杨洪海;区域协调引领科学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9年

7 记者 陈黎明 通讯员 江华信;江苏省提出将风电直接用于高耗能产业[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陆峰;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N];新华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蓝色开发主旋律”地质规划奏序曲[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邵生余邋顾雷鸣;“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项目成果交换意见会在南京举行[N];新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佴军;近3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与效益分析[D];扬州大学;2013年

2 曹阳;江苏省全口径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卢芹莉;基于碳峰值的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陈志雨;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省绿色外资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3 臧磊;1990-2010年江苏省人口迁移特征及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黄燕;江苏省历史文化村镇时空变迁及景观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恒;江苏省区域旅游整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陈霞;海岸线分形性质研究——以江苏省和福建省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长文;2004-2014年江苏省地理科高考“综合题”命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28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728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a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