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十大城市群 切入点:城镇化水平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7年16期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内1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钩指数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及所属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京津翼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最理想,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均为相对理想的脱钩状态,其他城市群的脱钩状况均不容乐观;在17个中心城市中,仅有洛阳、深圳、成都和西安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相对乐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脱钩状态均不理想。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100 cities above the prefectural level in the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urban vulnerability, and adopt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Tapio decoupling index method.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urban vulnerability of the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ir affiliated cities in China, and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decoupling status of the c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Beijing-Tianjin-w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most ideal decoupling state from urban vulnerability, while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Sichuan-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relatively ideal decoupling states.Among the 17 central cities, only four cities, Luoyang, Shenzhen, Chengdu and Xi'an, are relatively optimistic about the decoupling of urbanization level from the city's vulnerability, and Beijing, wher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high,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decoupling of other urban agglomerations.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ree cities decoupling state is not ideal.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贺州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MZ080)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维辰;把晋中建成新型城市群和文化旅游区[J];今日山西;2000年04期
2 刘翠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组建大型城市群[J];城乡建设;2002年10期
3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4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5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6 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特色[J];经济经纬;2003年06期
7 杨飞华;论城市的发展与经营城市[J];江西建材;2004年02期
8 ;110个城市严重“脱水”抗旱主战场已从农村转向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4期
9 葛志玉;;中国城市:如何找回个性与灵魂?[J];科学咨询;2004年11期
10 张昆仑;以“大金融”运作打造中原城市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丽萌;陈雁云;;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思考——以江西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3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4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5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6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7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8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曹水水;“以大带小”统筹发展城市群[N];中国证券报;2012年
9 实习生 田珊珊;“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自身特色[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赵登华;加速释放城市群的“正能量”[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畅;产城融合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石郑;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龚胜;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李建成;多维邻近下的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9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红丽;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8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72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