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持续性非对称性研究——机制转换还是结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5-11 10:16

  本文选题:MS—UC模型 + 机制转换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2期


【摘要】:本文首先使用信息准则、LR检验及残差Q检验选择能够拟合中国真实GDP季度增长的最优MS-U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三永久机制转换的MS-UC模型拟合最优,从而说明结构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划分为与供需管理经济政策相关的三个阶段:1992年第2季度-2007第2季度的高速增长期、2007第3季度-2011第3季度的增长换挡期以及2011第4季度至今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将MS-UC模型简化为ARIMA模型后,利用各阶段隐含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持续性的非对称性特征可知:在供给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具有显著的长期增长效应;而在需求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以短期增长效应为主。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first use the information criterion / LR test and the residual Q test to select the optimal MS-UC model which can fit the true quarterly growth of GDP in China.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S-UC model with three permanent mechanisms is optimal. It shows that the structural changes lead to the economic cycle fluctuation and the asymmetr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estimation, China's economic cycle fluctu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policy of supply and demand management: the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1992 to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7 and the shift period of growth betwee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7 and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and the period from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1 to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This is the new normal period of the economy. After the MS-UC model is simplified to the ARIMA model, the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implici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of each stage: in the stage of supply management, the policy impact has a significant long-term growth effect; In the stage of demand management, the policy impact is mainly short-term growth effect.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可嘉;季平;刘思峰;张岐山;;灰色波形预测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应用[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陈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定和理论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刘树成;张平;张晓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林建浩;王美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大稳定时代”识别[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5 张连城;;论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原因和平抑经济周期的制度安排[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尚颖;贾士彬;;中国保险业反经济周期波动的调节机制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7 徐长生;何小松;;美国新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军荣;;经济周期波动与跨国公司投资分布变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9 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三区制转移模型及区制状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10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宋圭武;政府应主动调控转型应对经济周期波动[N];甘肃日报;2014年

2 张立伟;农业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本报记者 何鹏邋薛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良性大变形[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刘奕湛;社科院: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良性大变形[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刘奕湛;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良性异变[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国家信息中心 张前荣;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是什么关系[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蔡恺;财富管理机构四招应对经济周期波动[N];证券时报;2014年

8 张玉玲;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良性大变形[N];光明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磊;全球经济周期波动决定商品市场运行态势[N];期货日报;2008年

10 张缔香 张彦林;浅析保险业面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N];中国保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东;总量波动与生产结构变化—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唐汉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和形成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玲玲;不确定环境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及预警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刘士宁;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长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分析及调控管理[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天锋;开放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传导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金明;我国转轨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及监测方法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鹏;国际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聂高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政策作用机制的计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伟;农业大省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及其政策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就业转移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陶传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4 刘子玉;金融摩擦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旭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转换及货币驱动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姚庆彬;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王立志;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严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余晓钰;安徽省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伍艳;1914—1936年与1953—1976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873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873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