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居住空间、社会距离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18-05-22 14:58

  本文选题:农民工 + 居住空间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11期


【摘要】:目前学界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关注较多,但对于居住空间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空间角度入手,探讨居住空间和社会距离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住房产权有利于增加农民工对"本地人"即城市居民这一身份的认同。居住的区位越靠近市区,越有利于农民工对本地人身份的认同。与农民工聚居形式相比,居住在以本地人为主的混合社区更有利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距离会降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同时社会距离在居住空间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文章据此提出,我们要保障农民工拥有自己的住房,减少居住区位带来的机会差异以及尽量实行分散居住,同时要不断缩小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从而促进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Abstract]:At present,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but the impact of living space on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is relatively l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living space and social distance on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It is found that ownership of housing property rights is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identity of "local residents", that is, urban residents. The closer the location is to the urban area, the more favorable it is for migrant workers to identify with the local identity. Compared with the rural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n a mixed community dominated by local people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distance will reduce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distance plays a regul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ing space and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is, we should ensure that migrant workers own their own housing, reduce the difference of opportunities brought about by residential areas, and try our best to spread out resid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onstantly narrow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and citizens. So as to promote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分类号】:C912.64;F299.23;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2 卢国显;中西方社会距离的研究综述[J];学海;2005年05期

3 史斌;;社会距离: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4 王启富;史斌;;社会距离理论之概念及其它[J];晋阳学刊;2010年01期

5 胡荣;王晓;;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距离[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6 赵凌云;赵文;;差异化的社会距离——论城郊结合部群体间的社会关系[J];农村经济;2013年02期

7 张韵;;沟通与社会认同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以港籍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互动调查为例[J];青年记者;2013年32期

8 史楠;王刊良;;在线推介激励中推介双方社会距离对其行为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3年06期

9 卢国显;;政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的一个视角[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10 卢国显;;市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一个制度分析(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多;何贵兵;;社会折扣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黄群英;赵玉芳;;想象接触降低群际威胁感——宽容、感知社会距离、感知冲突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辛素飞;辛自强;;他人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激活对其可信性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郝亚明 编译;美国社会距离的变迁特点与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海辉;不对称的社会距离——对苏州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距离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邹竹林;80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尊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吴薇;社会支配倾向与阶层刻板印象对社会距离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罗启昱;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侯玮;中国民众与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社会距离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韩璐;上海大学生与工作者对不同国别群体社会距离与社会支持意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贺盼;接触对象特征、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4年

9 蒋旭玲;远亲胜近邻[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周晓宁;失地农民身份适应过程的研究:社会距离理论视角[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22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922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