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02 00:27

  本文选题:信息技术 + 信息化水平 ; 参考:《技术经济》2017年07期


【摘要】:构建了关于信息化水平、劳动力技能结构以及生产率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同时具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呈现出动态的阶段性特征,两者之间存在U形关系,信息技术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只有在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现;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间接影响通过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中介作用来实现: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低技能劳动者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并带来了中、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上升,导致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信息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要使信息化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匹配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劳动者需要进行持续学习与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labor skill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on productivity is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labor skill structure in i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verified by using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ha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and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on productivity shows a dynamic stage characteristic, and there is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roductivity can only appear after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aches a certain degree.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on productivity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labor force skill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has obvious crowding-out effect on low-skilled workers, and has brought about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high-skilled labor force. It leads to the upgrading of labor force skill structure, which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and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labor skill structure between information level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significant. In order to make informatization work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match the higher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laborers need to study and upgrade continuously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social need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1&ZD142)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电商竞合关系研究:基于中美产业演化的复杂系统视角”(16PJC013)
【分类号】:F24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浩;;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原因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徐宏毅,欧阳明德;论生产率悖论[J];理论月刊;2003年05期

3 崔传斌;;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0年10期

4 王小波;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与分解[J];统计研究;1992年02期

5 金怀玉;菅利荣;;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陈虎;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理性思考[J];中国培训;2005年08期

7 张玉鹏;王茜;;人力资本构成、生产率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8 宋才发;;“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辨析——兼论科学技术在生产率中的作用[J];菏泽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王小波;再论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估计[J];统计研究;1993年04期

10 徐雷;;中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动实证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姜国君;郭蓉;朱平芳;;中国生产率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的微观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与R&D[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2 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凤芹;申德超;刘远洋;张祖立;;挤压系统参数对秸秆挤压膨化机生产率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4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夏沁芳;许晓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生产率提高——基于1978-2008年北京市金融服务和科技服务的定量分析[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祝侃;俞秀宝;于忠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煤炭企业的应用[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蒲郸名;;论雾化负离子健身香烟与生产率发展[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长久;生产率提高改变美经济周期[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美第2季非农生产率提高5.7%[N];证券日报;2003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本报实习生 赵方宇;碳生产率 未来经济“紧箍咒”[N];文汇报;2009年

4 郎楷淳 编译;俄罗斯引爆生产率[N];经理日报;2002年

5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益受到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想点儿主意提高生产率[N];经济观察报;2013年

7 王心见;竞争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N];科技日报;2004年

8 ;电信公司亟待提升资产生产率[N];人民邮电;2002年

9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挖掘增长潜力[N];证券时报;2013年

10 ;全球经济受益亚洲生产率提高[N];北京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接金;中国地方政府科教支出的生产率改进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宽斌;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默涵;无形资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郭婧;从人力资本提升视角的全要素生产率跨国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鄢姣;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金星;要素市场扭曲的生产率效应及影响因素[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颜世理;中国商业银行DEA效率和麦式生产率指数的测度分析[D];暨南大学;2015年

7 赵雪阳;基础设施对浙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8 董宇慧;中国工业行业二元边际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9 秦臻;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6年

10 范存利;两级串行生产线仿真建模与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66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966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