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本文选题:新型城镇化 + 地级以上城市 ; 参考:《干旱区地理》2017年03期
【摘要】:在分析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基础上,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函数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明显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从局域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结果来看,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间格局,HH型城市主要分布在热点区,H-L型城市以西部地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居多,L-H型城市数量只有河源市,L-L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冷点区。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当前城镇化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指导和借鉴。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level of cities and above cities in China in 2015 is calculated by function model,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ies above the ground level are discussed by the method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combined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rend from the east coast to the inland of the west, and the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ities above the ground level shows an obvious positiv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rom the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cold hot spot, the spatial pattern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hot spot to the cold point, HH The type cit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ot spot, the H-L city is most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the number of L-H type cities is only Heyuan, and the L-L type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old point area.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blem and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525)
【分类号】: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2 刘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0期
3 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城市问题;2012年01期
4 付金存;李豫新;徐匆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辨析与限制性因素发掘[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5 韩燕;;城市综合承载力文献评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6 吴丹;吴凤平;;基于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22期
7 唐辉;赵富强;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当代经济;2012年21期
8 史宝娟;郑祖婷;;河北省11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比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年02期
9 李云霞;;提高乌海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10 刘明昱;提升桂林市城市综合承载力[J];中国建设信息;200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玉秀;;以人为本 走向宜居[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淮;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尤显迫切[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培松;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遵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彭毓颖;“腾笼换鸟”提升综合承载力[N];长江日报;2014年
4 吴国文邋钱厚琦;统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让城市综合承载力强起来[N];邯郸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慧敏;北京综合承载力接近极限[N];北京商报;2013年
7 中共包头市委常委、昆都仑区委书记 施文学;提升综合承载力 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万瑶;科学建新区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四川日报;2013年
9 伏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10 常菁;建设部专家:中国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珊;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牛梦琪;河北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4 王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帅;重庆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孟哲;中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7 魏玮;城市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祖平;江西省各设区市综合承载力比较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9 麻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沈阳市综合承载力方案比较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10 计琳;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及实例[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0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01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