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生态文明:渊源回溯、学理阐释与现实塑造

发布时间:2018-07-06 16:23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 自然资源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已经为我国学界及政府论述所接纳,并逐渐成为一种显性使用概念和范畴。目前,对于生态文明的核心特性,以及其与渔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区别,其认知还需深化。渔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发展的三个文明形态和阶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和能力上。渔耕文明是一种保有但是没有能力大规模获取自然资源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是一种单纯追求获取自然资源能力的文明形态。而生态文明则是一种拥有自然资源获取能力但是克制使用的文明形态。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现实塑造,表现为人类克制自己经济无限增长的欲望和能力,保有大量不体现为经济GDP增长的森林、湿地等生态圈,从而实现自然资源使用的"限制、保有和共享"。
[Abstract]:As a social form different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ccepted b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nd government,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dominant use concept and category. At present,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fishing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need to be deepened. Fishing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the three forms and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ttitude and ability to treat natural resources. The fishing civilization is a kind of civilization which has no ability to acquire the natural resources on a large scale, while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a kind of civilization which simply pursues the ability to acquire the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form of civilization that has the ability to acquire natural resources but forbids its use. In today's society, the re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shaped by human beings' desire and ability to restrain their unlimited economic growth and to retain a large number of forests and wetlands that are not reflected in the growth of economic GDP, so as to achieve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Retention and sharing ".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沿海滩涂使用与补偿制度研究”(14YJA810008) 2016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岛市沿海大型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机制研究(QDSKL1601020)
【分类号】: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2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3 杜受祜;;生态文明建设四题[J];开放导报;2007年06期

4 韩伯成;;论“生态文明”[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6期

5 ;生态文明:中国发展新风向标[J];决策;2007年11期

6 李辛柯;李屏南;;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浅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7 访靖鸣;;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的小康[J];中国林业;2007年24期

8 程丹;;建设生态文明 保障全面小康社会[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年11期

9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10 ;关于征集生态文明主题论文的启事[J];林业经济;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石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03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103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