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城市化、市场化与劳动收入占比演变——兼论劳动收入占比“U型”演变规律的成因

发布时间:2018-07-08 15:26

  本文选题:城市化 + 劳动力流动 ; 参考:《财贸研究》2017年08期


【摘要】:通过构建统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城市化与市场化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城市化进程与市场化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U型"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当分工结构处于"不完全城市化"阶段时,劳动收入占比与城市化水平成正向关系,与市场化水平成负向关系,前者的正效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后者的负效应在市场化水平越低时越大;当分工结构处于"完全城市化"阶段时,若市场化水平足够低,则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会下降,反之亦然,因而劳动收入占比与市场化水平成负向关系;而劳动收入占比会随着"不完全城市化"阶段向"完全城市化"阶段的转变而显著提高。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a unified new classical economic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law of labor income ratio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uper-marginal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e evolution law of "U type" of labor income ratio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s expl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when the structure of division of labor is in the stage of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i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forme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latter becomes greater when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is lower, and when the structure of division of labor is in the stage of "complete urbanization", if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is low enough,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vice versa, so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ha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income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to "complete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劳动力流动与江苏新型城镇化协同机制研究”(2014ZDIXM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便利性、城市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收入:理论、实证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政策究”(16YJC790139)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便利性人口迁移过程中劳动力收入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6KJB580005)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分类号】:F249.2;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胜利;;目前我国劳动收入问题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杨巨;;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及其效应[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有利于增进效率和公平[J];求知;2003年01期

5 卫兴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和非劳动收入[J];群言;2003年02期

6 鲁新安;;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比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7 李香喜;;对“保护非劳动收入”的理论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8 蒋晓征;;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经济学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S1期

9 彭腾;;论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收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丽辉;劳动收入占比为何持续下降[N];人民日报;2010年

2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李稻葵;理性看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问题[N];南京日报;2010年

3 简新华;着力解决劳动收入比重偏低问题[N];人民日报;2012年

4 记者 刘肖勇 实习生 凌英英 马石丽;“三个不自由” 抑制收入增长[N];广东科技报;2010年

5 韩哲;体面劳动呼唤经济转型[N];北京商报;2013年

6 楚一民;离开结构均衡的工资增长不足为训[N];解放日报;2007年

7 黎宗剑;如何理解和贯彻“四个尊重”[N];中国人事报;2003年

8 记者 纪虹宇 章韦;劳动收入占比高低引争议 《工资条例》难言乐观[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娇萍 郑莉;六道难关“摆障设卡” 劳动收入高不起来[N];工人日报;2010年

10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企业家合法权益需要共同维护[N];中国企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韩雷;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制度解释:1952-2009[D];湘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哲;江苏省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2 周芸;浙江省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GDP份额变动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张杰娟;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的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叶娟惠;FDI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凌鸿程;金融发展、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动收入份额[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6 俞文蜜;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王媛媛;安徽省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梁辉;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黄德润;广东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维;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07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107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